第十九章人虽死魂未消(五)(4/4)
里,出了个败家子,把祖传的玉佩都当了。林小满在整理1943年的档案时,发现张泛黄的星图。图上用朱砂圈出的猎户座腰带,恰好指向老馆的方向。她把星图扫描进电脑,与卫星地图叠加后,发现三颗星的连线终点正是老馆西墙的位置——那里正是覃琰发现夹层的地方。“丙字窖……”林小满对着星图喃喃自语,突然想起那本《楚辞》里的纸条,“难道不只是地下管道?”覃琰跟着她来到老馆的施工现场。推土机正在拆除最后一面墙,露出里面夯实的黄土。当林小满用洛阳铲在星图标记的位置下探时,铲头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是块刻着“丙”字的青石板。施工队小心翼翼地移开石板,下面露出几级石阶。覃琰飘下去,看见个三米见方的地窖,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多个木箱,每个箱子上都有和诗集里一样的符号。“这才是真正的丙字窖。”林小满打开最上面的箱子,里面装着整套《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本,书页间还夹着1945年的光复日报,“比我们之前找到的多太多了。”覃琰注意到墙角有个铁盒,打开后发现里面是本日记。泛黄的纸页上,母亲清秀的字迹记录着藏书的经过:“1943年冬,与同事七人将善本藏于此,以星图为记。琰儿尚幼,若吾不幸,盼他成年后能寻得此处。”日记最后一页画着个小小的书架,上面摆着三本书:《论语正义》《楚辞》和一本空白的笔记本。覃琰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总在睡前给他讲猎户座的故事,说那三颗星是守护知识的哨兵。古籍部新馆开馆那天,周明远修复的《楚辞》被放在了最显眼的展柜。林小满在旁边设置了数字互动屏,访客可以用手指划过屏幕,看到从丙字窖到数字化的全过程。覃琰飘在展厅中央,看着来来往往的读者。有个戴红领巾的小女孩指着展柜里的星图问:“爷爷,这些星星为什么要围着书转呀?”老人笑着说:“因为书里藏着比星星还亮的东西。”当林小满打开那本空白笔记本时,覃琰突然感到一阵温暖。笔记本的纸页上,慢慢浮现出淡褐色的字迹——是他生前没来得及写完的《清人别集叙录》后记。那些文字仿佛从他的灵魂里流淌出来,落在纸上:“藏书者,非藏于木石,乃藏于心间。”周明远正在调试新安装的环境监测系统,屏幕上显示着恒温20度,湿度55%,紫外线强度为零。他抬头看见通风口处有片飘落的银杏叶,笑着对旁边的小张说:“老馆的叶子都追到新馆来了。”覃琰看着那片叶子落在《清人别集叙录》的样本上,突然明白自己不再是孤单的游魂。他的记忆藏在古籍的修复痕迹里,他的守护融在图书馆的恒温空气中,他的存在写进了每个与书相遇的瞬间。闭馆音乐响起时,林小满在展厅门口放了盆艾草。月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谁在轻轻翻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