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用来悼念逝去的长辈。念念穿着一身孝服,手里捧着个小盒子“林姐姐,阿婆让我把这个给你。”
盒子里是枚银质的针筒,上面刻着只展翅的青鸟。拧开针筒,里面藏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用毛笔写的&nbp;“竹语”&nbp;注解,原来那些符号不仅代表针法,还记录着染色的秘方&nbp;——&nbp;比如&nbp;“雨过天青”&nbp;需要加入三滴清晨的竹露,“月光银”&nbp;要在染液里浸泡整七个满月夜。
“阿婆说,真正的传承不是藏着掖着,是要找到能守住心的人。”&nbp;秀姑抹了把眼泪,“她年轻时总说,仙女留下的不只是手艺,是让皖山人能安身立命的本事。”
非遗认证成功的消息传来那天,村里放起了鞭炮。白教授带着学生们来做田野调查,在仙女庙发现了一面石壁,上面刻着模糊的图案,像是幅巨大的刺绣图谱。经过清理,大家惊讶地发现,图谱上的针法竟和&nbp;“竹语”&nbp;记录的完全吻合。
“这可能是宋代的遗物。”&nbp;白教授激动地说,“皖山刺绣的历史要往前推五百年!”
张启明再也没来过村里。听说他公司的机绣产品被查出侵权,赔了一大笔钱。而皖山村的刺绣订单却排到了半年后,林晓特意留出三成的订单给村里的贫困户,还在县城开了家体验店,让城里人体会飞针走线的乐趣。
阿强的竹制绣绷申请了专利,他教村里的男人学竹雕,在绣绷上刻上顾客的名字,成了最抢手的纪念品。念念跟着秀姑学刺绣,她的小手握着绣花针,在布上绣出的青鸟,眼珠子真的会随着光线变化,像有了生命。
深秋的一个清晨,林晓站在仙女庙前,看着新栽的月光草在风中摇曳。白教授说要在这里建个非遗保护中心,她却觉得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刺绣融入生活&nbp;——&nbp;就像此刻,晨露落在绣娘们晾晒的布上,晕开一片片天青色,活像无数个小小的天空,在竹林里轻轻呼吸。
她拿起阿强送的竹制绣绷,穿上第一根&nbp;“雨过天青”&nbp;色的丝线。针尖刺破缎面的瞬间,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三只青鸟从竹林深处飞来,落在庙前的竹枝上,歪着头,像是在欣赏这幅即将开始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