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姑把招生简章折成个小方块,塞进鞋帮里“明天你帮我回绝他吧。我儿子要是知道学费是这么来的,书也读不安稳。”
夜风穿过竹林,带起一阵沙沙声。林晓突然发现秀姑的袖口沾着点青绿色,像是不小心蹭到的染液。再仔细看,那颜色竟随着月光的移动慢慢变浅,最后成了淡淡的天青色,像极了样稿上仙女裙裾的颜色。
针尖上的暗语
第一批&nbp;“雨过天青”&nbp;色的绣布晾晒在竹竿上时,活像一片倒挂的天空。林晓和绣娘们围坐在竹棚下,开始绣制仙女传说系列的第一幅作品《云阶月地》。按照设计,画面中央的仙女要手持竹枝,枝上栖息着三只青鸟&nbp;——&nbp;这是她从村志里看到的,据说青鸟是仙女的信使,每年谷雨会衔来新的绣样。
“这鸟的眼睛不对。”&nbp;七岁的念念凑过来,小手指点着绣绷,“我奶奶绣的青鸟眼珠子是用金线勾的,说这样能在夜里发光。”
念念的奶奶是村里最老的绣娘,三年前中风后就再没拿起过绣针。林晓放下绷架,跟着念念往村尾走。老人住在间低矮的土坯房里,窗台上摆着个掉了漆的铁皮盒,里面装着几十根磨得发亮的银针。
“阿婆,您还记得青鸟怎么绣吗?”&nbp;林晓蹲在床头,轻声问道。
老人浑浊的眼睛动了动,枯瘦的手指突然抓住林晓的手腕,指甲深深嵌进肉里。她嘴里发出&nbp;“嗬嗬”&nbp;的声响,另一只手颤抖着指向墙壁。墙上挂着块褪色的蓝布,上面绣着些奇怪的符号,像鸟爪抓过的痕迹。
“这是‘竹语’。”&nbp;秀姑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端着碗刚熬好的米糊,“以前绣娘们怕外人偷学手艺,就把针法藏在这些符号里。我只认得‘平针’‘盘金’,剩下的连我婆婆都没教全。”
林晓掏出手机拍下那些符号,放大后发现每个符号都是由细小的针脚组成的。其中个像竹叶的符号,放大看竟是由三十七个连续的套针组成,针脚之间的间距精确到毫米。
“张总监又来了。”&nbp;二丫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辫子上的红头绳歪到了一边,“他说要请省里的专家来鉴定咱们的刺绣,还说要给阿婆拍纪录片呢。”
老人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手死死攥住那块蓝布。秀姑赶紧放下碗,轻轻拍着老人的背“阿婆别怕,咱们不拍。”
那天下午,省里来的专家确实到了。为首的白教授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云阶月地》的边角,突然指着仙女衣摆处的针脚说“这里用了‘虚实乱针’,这种针法在民国后就失传了,你们是怎么掌握的?”
林晓心里一惊。她设计时只是觉得那样绣更灵动,没想到竟暗合了古法。秀姑却镇定地说“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是照着竹林里的光影绣的&nbp;——&nbp;有太阳的时候用实针,起风的时候用虚针。”
白教授的眼睛亮起来“我正在做《皖南民间刺绣针法谱系》的研究,你们村的刺绣可能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如果愿意合作,我们可以申请非遗保护资金,还能在大学里开设传承基地。”
张启明在一旁插话说“我们公司也可以投资,建个刺绣文化园,让更多人看到皖山刺绣的价值。”
林晓注意到,白教授的目光在墙上的&nbp;“竹语”&nbp;符号上停留了很久,临走时还特意拍了张照片。而秀姑悄悄把那块蓝布收进了铁皮盒,锁扣发出轻微的&nbp;“咔哒”&nbp;声,像在封存一个古老的秘密。
月光下的绣绷
非遗申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皖山村。绣娘们的干劲更足了,连平时忙着种地的男人也会在傍晚来绣坊帮忙绷布。阿强把家里的老竹床改成了工作台,床板上的竹节纹路正好能卡住绣绷的底座。
“还差最后三幅就能凑齐‘仙女六景’了。”&nbp;林晓在墙上贴满了进度表,红笔圈出的《瑶池织梦》进度最慢&nbp;——&nbp;这幅要在黑色缎面上用金线绣出漫天星斗,光是准备粗细不同的金线就花了半个月。
深夜的绣坊总亮着盏马灯。林晓喜欢这时候独自琢磨针法,马灯的光晕在缎面上浮动,针脚投下的影子像在跳一支无声的舞。这天凌晨,她正用镊子调整一根不听话的金线,突然听到窗外有响动。
月光下,一个人影正往晒谷场走,手里抱着卷东西。林晓认出那是张启明带来的助理小王,白天总借口参观在绣坊里东张西望。她悄悄跟出去,看见小王把那卷东西藏进了装染液的陶缸,水面上立刻浮起层油花。
第二天,秀姑发现第三缸染液变成了浑浊的灰绿色。前一天刚染好的二十块素布全废了,原本清亮的天青色变得像块脏抹布。“是有人往里倒了机油。”&nbp;阿强蹲在缸边,手指捏起点油花,“这味道我在镇上的汽修店闻过。”
绣娘们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