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不第河山 > 第441章 诗社疑云

第441章 诗社疑云(3/4)

尤其是赵宗实,是官家暗中关注的宗室子弟,他们竟也敢品头论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令人担忧的是李纲的参与。”陈砚秋道,“他向来以刚正不阿闻名,若也与这组织有牵连...”

    赵明烛摇头:“未必。李伯纪性格刚直,或许只是认同他们‘重视文脉’的表面主张,未必深知内情。当然,也不能排除他深藏不露。”

    薛冰蟾提出一个疑问:“他们为何如此轻易接纳砚秋?即便有崇文院救火之事,也未免太过顺利。”

    陈砚秋也有同感:“我也觉得奇怪。虽然表面上是我通过了他们的测试,但如此核心的聚会,让我这个新人参与,确实反常。”

    赵明烛思索片刻:“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确实急需新人,特别是像你这样有才学、有潜力又出身寒微的年轻人。二是...他们已经开始怀疑你,这是试探。”

    密室中一时寂静。若是后者,则陈砚秋已身处极大危险中。

    “无论如何,戏已开演,必须唱下去。”陈砚秋最终道,“我会小心应对,逐步取得他们信任。”

    薛冰蟾提醒:“那枚玉佩或许不仅是信物,也可能是追踪或监视的工具。我需仔细检查,看看有无机关术的痕迹。”

    赵明烛点头:“有理。冰蟾负责检查玉佩,同时继续研究文衡之印的奥秘。砚秋继续深入诗社,但务必以安全为第一。我会加派人手暗中保护你,并调查诗社其他成员的背景。”

    计划已定,陈砚秋趁着夜色返回寓所。躺在床上,他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反复回放着白日诗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表情、每句话的话外之音、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安排的互动。

    最令他不安的是李纲。那位以刚直着称的御史,在酒宴后半程几乎一言不发,只是默默饮酒,眼神中偶尔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情绪。当吕文谦将玉佩赠予陈砚秋时,李纲的嘴角似乎微微抽动了一下,像是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陈砚秋取出那枚玉佩,就着窗外月光仔细端详。玉质温润,触手生温,确是上好的和田美玉。那云纹星象图案雕刻得极为精细,需要特定角度才能看清全貌。

    忽然,他注意到玉佩边缘处有一个极小的孔洞,乍看像是玉石的天然纹理,但细看之下,孔洞边缘过于整齐,似是人为。

    陈砚秋心中一凛,想起薛冰蟾的警告。他不敢妄动,将玉佩小心收好,决定明日就交给薛冰蟾检验。

    次日清晨,陈砚秋正准备出门,却收到一封没有落款的短笺:“今日午时,大相国寺资圣阁见。”

    字迹挺拔有力,似是军旅之人的笔法。陈砚秋心中疑惑,不知是诗社的又一次考验,还是别的什么。

    午时,他如约来到大相国寺资圣阁。阁内香火缭绕,游人如织。在一尊弥勒佛像前,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李纲。

    李纲似乎也在礼佛,见陈砚秋到来,微微颔首,然后向外走去。陈砚会意,保持距离跟随。

    二人前一后来到寺后一处僻静的竹林。李纲确认四周无人,方才开口:“陈编修可知昨日为何赠你玉佩?”

    陈砚秋谨慎回答:“吕公说是社中信物。”

    李纲冷笑:“信物不假,但更是试探。那玉佩中有极小机关,若你昨夜试图探查或破坏,此刻已在皇城司大牢中。”

    陈砚秋背后渗出冷汗,面上却保持镇定:“李御史何出此言?晚辈为何要探查社中信物?”

    李纲直视他的眼睛:“因为你是赵明烛的人。”

    竹林瞬间寂静,只闻风吹竹叶的沙沙声。陈砚秋心跳如鼓,面上却强作镇定:“李御史此话,晚辈不明白。”

    李纲从袖中取出一物,正是与陈砚秋那枚相似的玉佩:“我也有一枚,三年前所得。初时不知就里,险些酿成大祸。”

    他轻轻转动玉佩某个特定部位,只听极轻微的“咔”声,玉佩竟从中间裂开,露出里面极小的空间,藏着一粒几乎看不见的药丸。

    “此乃‘逍遥散’,遇热即化,吸入者会产生幻觉,口吐真言。”李纲低声道,“他们通常在新人得玉佩的当晚,会派人以拜访为名,携带特制香炉前去‘庆贺’。香炉加热,药丸融化,新人便在幻觉中吐露真心。”

    陈砚秋想起昨夜确实有人来访,说是吕公派来送诗社章程的,幸好他因与赵明烛有约不在家中,否则...

    李纲继续道:“我不知你为何潜入,但劝你及早抽身。这些人远比你想的可怕。三年前我险些中招,幸得高人指点,假作已被控制,才保住性命和官职。”

    陈砚秋凝视李纲:“李御史为何告诉我这些?”

    李纲目光复杂:“因为我看出你非是他们同类。更因为...”他顿了顿,“我怀疑他们与一桩旧案有关——我恩师三年前的离奇死亡。”

    陈砚秋想起,李纲的座师是三年前突然病故的吏部侍郎张宏。

    “张侍郎之死另有隐情?”

    李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