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 > 第472章 火种不熄

第472章 火种不熄(1/2)

    少年石头跪坐在田垄之间,指尖一遍遍抚过那道被马蹄踏出的浅浅犁痕,仿佛要将那转瞬即逝的景象烙进骨血里。

    他的呼吸很轻,生怕惊扰了弥留在空气中的什么。

    阿守端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菌菇汤走来,悄无声息地蹲在他身边。

    汤碗的温度透过陶土,暖着她的手心。

    她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陪着,直到石头眼中的迷惘渐渐沉淀下来。

    “你看见了?”她的声音很柔,像暮春的风。

    石头僵硬地点了点头,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音。

    他看到的,远不止一个背影。

    那是一种决绝,一种奔赴,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

    “他不是走了,”石头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却沙哑得厉害,“他是在等。”

    阿守的嘴角弯起一抹了然的微笑,她将汤碗递过去:“等什么?”

    石头接过温热的汤碗,却没有喝,只是怔怔地看着碗里升腾的雾气:“我不知道。”

    “等愿意停下的人。”阿守替他回答,目光投向那片空旷的田野尽头。

    就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一阵东风毫无征兆地从地平线尽头席卷而来。

    霎时间,满野尚未完全成熟的麦浪被齐齐压弯了腰,金色的波涛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汹涌翻滚,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巨大声响,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然而,这狂暴的景象只持续了短短一瞬,风又骤然静止,万物复归寂然。

    那被压弯的麦穗,在静止的最后一刻,仿佛都凝固成了同一个姿态——回望。

    恰似当年荆州城外,那位红脸长须的将军,在没入风雪前,最后一次勒马回望身后的土地与追兵。

    那一瞥,便是永诀。

    这场奇异的风并未带来甘霖,旱情与蝗灾接踵而至。

    邻县早已是饿殍载道,官府紧闭仓门,贴出“概不赊借”的告示,将最后一丝希望彻底掐灭。

    绝望的流民潮水般涌向了地势较高、灾情稍缓的讲理坡。

    村口,老村长拄着拐杖,领着一众壮丁,面色凝重地看着远处黑压压的人群。

    “关门吧。”他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无奈,“不是我们心狠,是咱们自己也快见底了。”

    村民们默然,谁都知道,这点存粮是全村人过冬的命根子。

    就在那扇沉重的木门即将合拢之际,阿守纤弱的身影挤了进来,一手推住了门板。

    她转向众人,目光清澈而坚定:“开仓。”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阿守你疯了!”“我们自己人怎么办?”“他们是外人!”

    阿守没有理会这些嘈杂的声音,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张惊慌、愤怒、犹豫的脸,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信奉的‘守心’,守的是什么?是守着自家的粮仓,看着别人饿死吗?若在这种时候还不信‘守心’,那我们何时才信?”

    夜深了,流民们在村外的空地上暂时安顿下来,喝着阿守分发下去的稀粥,暂时压下了腹中的饥火。

    阿守独自坐在灶前,为那只彻夜不熄的陶锅添着柴火。

    火光跳跃,映着她疲惫却安宁的脸。

    她对着摇曳的火焰,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声呢喃:“您说过,刀可断头,不可断义。如今这义,轮到我们这些后辈来扛了。您……会看到的,对吗?”

    一瞬间,灶膛里的火焰猛地窜高,火光之中,一只粗陶碗的倒影里,竟短暂地映出一张轮廓分明的脸——丹凤眼,卧蚕眉,还有那一把标志性的红脸长须。

    那虚影只是存在了刹那,便悄然融入了更深更旺的焰心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流民中,有个自称“关帝使者”的江湖术士,见阿守在众人中颇有威望,便动起了歪心思。

    他支起一个简陋的法坛,声称能请“关帝显灵”,降下福泽,暗地里却是在向本就一无所有的流民敛取最后的铜板。

    阿守没有当众拆穿他,只是平静地请他到自家的灶屋,共食一餐。

    术士以为她是有求于自己,欣然前往。

    然而,阿守端上来的,既非大鱼大肉,也非白面馒头,只是一碗掺了野菜的粗粝杂粮饭,和一碟盐水煮豆。

    她自己先坦然地吃了一大口,然后将另一碗饭推到术士面前,轻声说:“你说你是奉他的旨意而来,那你可知,他老人家在世时,最爱吃的是什么?”

    术士一愣,支支吾吾地说:“自然是……是上好的牛羊祭品……”

    阿守摇了摇头,目光变得深邃而悠远:“不是。是打了胜仗后,兵卒们吃剩下的冷饭。”她伸手指了指灶屋角落里一张不起眼的小凳,“他老人家一生,几乎没安稳吃过一顿热乎的饱饭。因为他治军极严,有规矩,必须等最后一个兵卒动了筷子,他这个主帅才能吃。”

    术士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端着饭碗的手微微颤抖。

    阿守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