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 > 第466章 火没旺,热气还往心里钻

第466章 火没旺,热气还往心里钻(1/2)

    那股温热在灶膛里盘踞了整整三日。

    没有火光,没有柴薪,只有一种近乎活物的暖意,顽固地抵御着屋外呼啸的寒风。

    守护者没有再试图去点燃它,他只是每日清晨,将一捆新砍的干柴整齐地码放在灶口,仿佛那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一个沉睡的生命,需要他用沉默的仪式去唤醒。

    三日来,他不再追问那夜听到的声音究竟是神启还是心魔。

    他只知道,当那两个由青烟构成的“尚行”二字在空中消散时,某种沉重的契机已经落下。

    他不再是那个苦苦追寻神迹的看守者,而成了这片土地上一个最寻常的农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巡视着冬日里休眠的田埂,用手抚过冻得坚硬的泥土,感受着地底深处潜藏的生机。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缓慢而郑重,像是与这片土地进行着一场无人能懂的对话。

    第四日清晨,天还未亮透,灰蒙蒙的光勉强勾勒出灶屋的轮廓。

    他如常端着一碗新熬的米粥走进来,准备换下昨日供奉的冷食。

    当他拿起灶台边小凳上那只空碗时,指尖微微一顿。

    碗底,几颗干涸的米粒竟自行排列出了一个残缺的字形,一撇一捺,清晰可辨,赫然是半个“恕”字。

    守护者的心猛地一跳,随即又被一股更深沉的平静所覆盖。

    他没有惊呼,也没有跪拜,只是静静地凝视着那半个字。

    那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比任何雷霆万钧的神谕都来得更加深刻。

    他缓缓将新煮的热粥倒满空碗,米香袅袅升起,缭绕在他沧桑的脸上。

    他将碗轻轻放回原处,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您说得对,慢一点,才能走得远。”

    日子就这样在一种近乎凝滞的平静中流淌,直到南方的疫病像一头失控的猛兽,撕开了这份安宁。

    官府的封条一夜之间贴满了村口的路障,讲理坡虽无一人染疾,却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

    半个月过去,村民们囤积的粮食见了底,恐慌如同初春的野草,在每个人的心底疯狂滋生。

    就在人心即将溃散的边缘,守护者敲响了村里的破锣。

    他召集了所有村民,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费解的决定——每日午时,全村人齐聚村口的大灶,熬姜汤。

    哪怕存粮只够喝稀粥,哪怕储水只剩半缸,这锅姜汤也不能断。

    起初,人们怨声载道,认为这是在浪费最后的活命资源。

    但守护者什么也没解释,只是佝偻着背,第一个将自家最后一把干姜扔进了冰冷的大锅。

    村民们看着他沉默而坚决的侧脸,最终还是默默地拿出了自家的柴火和清水。

    于是,讲理坡出现了一道奇景。

    村内,村民们围着一口只煮着几片姜和半锅清水的灶台,默默坐着,任由那微弱的火光映照在他们蜡黄的脸上。

    村外,负责看守的官兵们起初只是将这当作是村民们求神拜佛的垂死挣扎。

    可奇怪的是,每当村里那口大灶升起炊烟,他们这些守在寒风中的人,竟会感到腹中升起一股暖流,原本难耐的饥渴感竟奇迹般地减轻了。

    一名年轻的兵卒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夜里,他借着巡逻的掩护,偷偷扒开围栏的一道缝隙向里窥探。

    他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巫祝或符咒,只看到一群沉默的人,男女老少,围着那微弱的火光,安静得像一片深沉的湖。

    那火光不旺,却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将所有人的影子连接在一起。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嘴唇翕动,喃喃自语:“他们不是在煮药……他们是在煮人心。”

    三日后,一纸解封令毫无征兆地送达。

    理由简单得令人匪夷所思——上级勘察后认定,“此地阳气充盈,邪不可侵”。

    没人知道,是那年轻兵卒的报告起了作用,还是真有什么玄妙的力量庇佑了这里。

    村民们只知道,当他们拆除路障,重新看到外面世界的那一刻,那口只煮过清水的灶台,比任何神庙都更让他们感到心安。

    讲理坡“灵灶”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北方一个豪族的耳中。

    这豪族世代信奉关帝,听闻此事,认定是神明显灵,当即决定出重金,在讲理坡修建一座真正的“关帝正庙”。

    他们派来了最顶尖的匠头,带来了上好的金石木料,声势浩大,宣称要“重塑神威,以正视听”。

    匠头是个极其倨傲的人,他带来的图纸繁复华丽,雕梁画栋,极尽奢靡。

    他指着那口朴素的土灶,满脸不屑,认为这简直是对关帝的亵渎。

    守护者没有与他争辩,更没有阻拦,只是平静地对他说:“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工程不急,还请与我等村民同吃三日饭,再动工不迟。”

    匠头心中冷笑,只当是乡野村夫的客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