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毕竟海蓝汽车可是高端车型,在海外能够做到百万辆级别的销量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海蓝汽车,可从来都不是什么玩性价比的中低端汽车品牌,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高端汽车品牌。
也就是在国内卖的便宜一些,但是在海外卖的很贵的。
海蓝YEV这种车型在国内,二十五万就能买到入门版……这是因为国内的各方面成本都比较低,导致的综合成本低。
综合成本低,这卖的价格自然也就便宜了。
此外这个二十五万的售价,这得算上了好几万的补贴,如果不算补贴的话,这车哪怕是在国内,都得卖三十万左右。
而在海外市场的话,海蓝汽车的各方面成本都会上涨,比如整车出口的话,当地会有关税,运输成本,同时在当地建立营销,售后体系也需要更高的成本。
这些成本最后都会算进综合成本里,加入到终端售价里。
然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海外国家市场里,可没有针对电动车的补贴,有补贴的只是少数国家。
这也就导致了,海蓝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售价,普遍上都比国内的售价更高!
如在日本市场里,海蓝汽车在当地推出的海蓝YEV车型,最便宜的整车进口版本的入门版本售价,折合华夏元大概得差不多四十万呢……价格对比国内足足高了十五万左右。
标志性的海蓝汽车车型海蓝L,在日本市场里的进口顶配四驱长续航版本,再选配一个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折合华夏元售价得七十五万左右,比国内落地价五十万左右,足足贵了二十五万。
这里头有关税、营销、行政、运输等诸多成本的增加导致的成本上涨,也有补贴的因素。
过于昂贵的价格,也是阻拦海蓝汽车的海外销量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
同样这也是海蓝汽车推下面向中低端市场子品牌‘艾米’的主要原因……车子的价格太贵,销量可就上不去了。
想要扩充销量,尤其是想要做到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销量,就只能进军十多万价格的主流市场。
十万左右,十多万价格的车型,这才是当下汽车市场的主流车型,占据了汽车市场的主要销量……这个价格,和车子性能和配置没关系,是人们的钱包所决定的。
海蓝汽车想要成为世界顶级的汽车,汽车销量达到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那么售价十万到二十万这个核心主力车型就必须拿下。
海蓝品牌是无法承担这一任务的,其新推出的艾米品牌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开始利用落后技术开辟中低端市场,只不过能不能做得起来也很难说,低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说真的,在低端市场里海蓝汽车对比比亚迪,其实都没啥优势……
你说你海蓝汽车的技术牛逼,但是你的先进技术比如L4甚至L3的辅助驾驶技术以及固态电池,甚至半固态电池又不可能下放到十几万的车型里用……成本摆在那里,十几万的车型用不起的。
你用个磷酸铁锂电池,用个L2+的辅助驾驶技术,还想要维持一定利润的话,那难度可就非常大了,只能走品牌,做工这些品牌附加价值的一些路线。
至少性价比模式就走不了!
如果艾米品牌想要玩性价比模式……人家比亚迪表示我单手可以吊打你,用一双手都算我输!
人家比亚迪能够把性价比玩到极致,而且还有技术非常不错的插混车型,十万块的插混车型你怎么比,比不了……
而且徐申学旗下的几乎所有企业,没有一个是玩性价比的,就不擅长这搞这些。
哪怕是威酷电子里的中低端手机,也从来不玩性价比……威酷电子是有很多千元手机,但是它的价格虽然便宜,但是配置也低啊。
威酷电子的低价手机,走的是低配低价路线,而不是高配低价的性价比路线。
这里头区别很大的。
海蓝汽车旗下的艾米品牌也差不多,虽然打算主攻中低端车型,但是并不是打算玩性价比,实际上海蓝汽车也不擅长搞性价比。
所以在品牌运营以及其他方面就要下苦功夫,得有一些独特的技术优势,才能支撑一定的溢价,在低端市场里才能维持一定的毛利润。
这难度还是很大的!
为此,海蓝汽车除了在海外市场先搞一个艾米品牌试水外,内部还有其他几个低端子品牌的计划,一旦艾米品牌失败,那么就迅速上马代替方案。
不管如何,中低端市场总是要拿下来一部分的,这关乎海蓝汽车的整体发展规划。
同样,电动车领域的中低端市场持续爆发,也彻底引爆了电动车,尤其是给国内的电动车市场。
在最近几年国内电动车市场大爆发的时期里,不仅仅是电动车龙头企业海蓝汽车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