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4合院之成为武术宗师 > 第313章 公司孵化引关注

第313章 公司孵化引关注(1/2)

    丁义珍把手机放回口袋,抬头看了眼塔吊的灯光。风还在吹,工地边缘的围挡被吹得哗啦响,几个刚贴上去的公告单角翘了起来。他走过去,从地上捡了块碎砖压在纸边。

    “赵立冬要来就来。”他说,“咱们该干啥干啥。”

    回到临时办公室时,天已经黑透。周长利和林耀东都在等他,一个坐在折叠椅上翻文件,一个靠窗站着抽烟。屋里没开大灯,只有一盏台灯亮着,照出三个人影子投在墙上,歪歪斜斜。

    “刚才我路上想了个事。”丁义珍脱了外套搭在椅背上,“园区不能光靠星核科技撑场面。龙头是龙头,可底下没人跟着跑,迟早成孤岛。”

    周长利抬眼:“你是说搞孵化?”

    “不是‘搞’,是‘养’。”丁义珍拉开抽屉,拿出一张草图摊在桌上,“我们要建一片林子,不是栽一棵树。现在地清了,手续通了,下一步就得让小企业敢进来、能活下来。”

    林耀东掐了烟头:“政策得实,门槛得低,但也不能乱放水。”

    “我知道。”丁义珍点了点图上一块空白区域,“这块地先留着,不盖楼,做创业孵化区。前三个月免租,水电全包;注册、税务、社保开户,园区设专窗一次性办结;还有——”他顿了顿,“市里出一笔引导基金,给符合条件的初创公司做信用担保,银行敢贷,他们才敢干。”

    周长利笑了声:“这可是真金白银往里砸啊。”

    “钱是死的,人是活的。”丁义珍看着他,“你当年跟老爷子去香江运货,哪一趟能保证稳赚?可不就这么蹚出来了?现在轮到我们帮别人蹚路。”

    林耀东点头:“我可以协调旗下创投团队提前介入,筛一批有潜力的项目,不投也做个评估报告,当入园参考。”

    “行。”丁义珍抓起笔,“那就这么定。老周,你牵头拟个《扶持十条》,明天上午给我初稿。名字别整那些虚的,就叫‘京州高新园创业支持办法’,一条一条列清楚,谁都能看懂。”

    “没问题。”周长利掏出本子开始记,“租金减免、融资服务、审批绿色通道……还得加一条人才落户便利吧?”

    “加。”丁义珍说,“本科以上直接落本地集体户,带家属的提供过渡住房。别让人来了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林耀东插话:“宣传也得跟上。光我们自己知道没用,得让外面听见。”

    “当然。”丁义珍站起身,“后天发改委有个季度通报会,我把这个议题加进去。现场发布,媒体到场,一次说清。”

    ---

    两天后的通报会上,丁义珍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份红头文件。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给初创企业这么多便利?”他扫视台下记者,“我说,三十年前,我爹炸山修路,有人说那是瞎折腾。结果呢?路通了,人富了,当年骂得最凶的那个村,现在家家住别墅。”

    台下有人笑。

    “今天我们也一样。”他继续说,“大企业能带来投资,但创新往往从小作坊里冒出来。我们不怕试错,就怕没人敢试。所以这十条政策,不看背景,不拼关系,只看三点:有没有技术,有没有团队,有没有注册资质。”

    说完,他翻开文件,逐条解读。每念完一条,都有记者低头记录。

    最后,他宣布首批已有七家企业通过初步审核,表达入驻意向,全部为自主注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涉及智能硬件、工业软件、新材料等领域。

    “名单已经公示。”他说,“欢迎社会监督。如果有问题,随时举报。我们不怕查,就怕做假。”

    会后,几家财经媒体发了快讯,《京州推创业新政》《中小科技企业迎利好》标题接连上线。也有评论质疑政策是否可持续,会不会变成少数人的特权通道。

    丁义珍看了几篇报道,回了句话给宣传部:“事实说话,数据说话,时间说话。不用反驳,也不用捧。”

    ---

    下午三点,他带着文件去了园区工地。

    施工进度比上周快了不少。A区三栋旧房已拆完,地基正在浇筑。他沿着临时通道走到尚未封顶的研发楼前,门口保安认出他,赶紧打开侧门。

    里面是个简易板房,几张桌子拼在一起,墙上挂着工程进度表。几个工人正围着图纸讨论管线走向。

    “你们忙你们的。”丁义珍走进来说,“我就坐一会儿。”

    项目经理赶紧搬椅子过来:“书记您怎么亲自来了?”

    “来看看。”他坐下,“最近进度提上来了,是不是心里踏实点了?”

    对方嘿嘿一笑:“说实话,前阵子真有点打鼓。怕上面风向变,我们白干。”

    “现在还怕吗?”

    “不怕了。”那人指了指窗外刚立起来的围挡广告牌,“您那天说的话我们都看了,补偿标准定了,审批也通了,现在又搞创业园,说明这事真要长久干。”

    丁义珍点点头:“我再说一遍——高新园不是短期任务,是京州未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