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宋朝的脊梁 > 第236章 陈太初的烦恼

第236章 陈太初的烦恼(1/2)

    靖康六年十月初九,霜降。

    汴梁城西,汴河码头。

    霜风渐劲,却吹不散码头上翻滚的汗气与喧腾。

    千帆万橹停泊,恰似无数等待启程的巨兽,裸露的河床上,尚未冻结的淤泥折射出浑浊的日头光影。

    鼎沸人声、脚夫号子、骡马嘶鸣、辘轳绞动绳索的呻吟,与运河水的腥臊气息裹在一起,蒸腾起一片属于漕运的粗犷生机。

    最热闹处,莫过于那面簇新、扎眼的大红招幡。

    粗布制成,足有丈余长,猎猎作响于河畔凉风中,墨汁淋漓的大字迎风怒卷:

    “大宋西域万里商团,招英豪,赴金山!”

    “凡身强体健、熟识拳脚、精通土木匠作、有胆有识之士,一经录用,月俸足贯!”

    “西域驼铃,直通金山宝窟!商团自有驼马健壮、驮车精良,唯需英豪护路、看货!”

    “归途分红更丰!路途若拾得狗头金,凭本事留,商团分文不取!”

    招幡之下,人群围得铁桶相似。大多是些粗布麻衣、手脚粗大的汉子,眼神直勾勾地盯在招幡与幡下那张乌木长案上。

    长案后,端坐着一位女子。这便是如今威震汴京漕运乃至辐及数路的汴京舵主——白玉娘。

    她并未着锦帛绸缎,只一身裁剪利落的藏青湖绸袄裙,青丝松松挽起,只斜插一枚古朴的银蝉纹发簪。

    年过四旬年华的面庞,既不施厚重脂粉,亦不见商贾刻意堆叠的媚笑。

    唯有一双眸,锐亮得惊人,视线扫过攒动的人群,如同寒刃掠过磨石,带着洞察世情的明澈与不容置疑的掌控力。

    桌案上的账簿、名册、文房四宝,被她打理得纹丝不乱,指尖轻点着某份书札,沉声对旁边一位看似机敏的青年文书道:“这一路,驼峰鞍囊务要用新鞣的上好牛皮夹层内衬,锁扣换成精钢浇铸双耳环套!沙漠风刀如剃,休让人以为是我大宋商帮吃不住苦,损了货物!”

    她声音不高,却字字穿透嘈杂,清晰地落进周遭汉子耳中。

    人群中不时爆出压抑不住的“好!”“这娘们儿厉害!”“这才是做大事的模样!”的喝彩。

    不远处,一位穿着半旧缎面直裰、须发已花白的老者背着双手,眯眼望着这边汹涌的人潮,面上无一丝不快,反而有深深的笑意,夹杂着难以言喻的叹服。

    正是总舵主罗五湖,老运河从南洋回来后,他儿子罗江就接替他的班,远航去了吕宋坐镇,在这个老舵主的风浪沉淀在眼底深处,看着不是女儿却胜似女儿的白玉娘那滴水不漏的气度与号令河工的威势,心中唯有一念盘桓:老天爷!幸得她托生个女儿身!若不然,这漕帮主位,俺罗五湖还有脸坐着?怕不是早就该给她牵马执镫去了喽!

    酉时过半,秦王府听涛轩。

    外间的喧嚣被重重的殿阁朱门尽数隔断,唯余檐下风灯在深秋夜风中摇曳。书斋里烛火通明,映着三个人影。

    “咣当!”

    赵明玉将手中一盏炖得温润的燕窝重重撂在紫檀木书案上,甜腻的香气随着这声响四散弥漫。

    她柳眉倒竖,凤眼含怒,直直瞪着坐在太师椅上的陈太初:

    “官人你是装聋作哑不成?忠和的亲事,今日朱夫人都递话儿来了!她家那位从翰林院学士门里出来的嫡女,人我是亲眼瞧过的,端的知书达理,模样也周正!这汴梁城里的勋贵圈,男孩到了忠和这年岁,哪个不是早早定下?你倒好,一句‘还小’就想堵我的口?非得等着像官人你一般,三十挂零了才被人硬塞着拜堂成亲?我儿可没官人这般‘好本事’!如今世道平了,就该老老实实开枝散叶,生儿育女才是正道!”

    陈太初正捏着眉心,翻阅枢密院呈来的阴山急报。

    烛光勾勒着他下颌绷紧的线条,听着这连珠炮似的指责,手指一顿,索性将折子合上丢开,抬起眼来,面上没有表情,喉结却滚了滚,那副模样,分明是憋了一肚子闷气无处喷发:

    “忠和…不过十四!心智未足,你让他懂得什么妻室责任?胡闹!”

    “我胡闹?!”赵明玉声音陡然拔高,一把扯开胸前盘扣,露出半边圆润白皙的肩头和饱满的胸脯。

    也不避忌在场的另两位侧室,径自抱起正在乳娘怀中咿呀挣动、寻食哭嚎的小女儿就搂进怀里。

    温热的乳香顿时散开。

    她搂着女儿愤愤坐下,一边解怀喂奶,一边犹自不消停地数落:

    “官人你好大的本事!把天下规矩改了个遍,连兵役都成了什么‘义、务、兵’制!可怜我的大郎!自小哪里离过我这当娘的眼?如今倒好!被你生生送去那军伍讲武堂里!跟些不知哪里爬出来的粗莽兵汉子一处厮混!风里雨里,摸爬滚打!你看看!你看看!这才多少时日?回家倒头便睡,累得同小马驹似的!瘦了!黑了!手上茧子都厚了一层!我的儿啊…”

    说着说着,竟悲从中来,泪珠扑簌簌落在那吃得正欢的女儿柔嫩脸颊上。

    这章没有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