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命理探源【译注】 > 定命论与孪生子

定命论与孪生子(2/4)

表“忠臣”,与秦桧形成对比。

    原文:

    又如中东方面,许多伊斯兰教徒也深信定命的。

    认定一个人的穷通得失,命运是铸定了,不能以人力争的。

    这种观念可能造成英勇战士,也可能造成奇懒的人。

    当你相信在战场之中,每一炮弹枪弹只打死该死的人,不该死的不会遭危害,你自然地会英勇向前,无所畏惧。

    当你将一切委之于天命,饿死不饿死,都是命也。

    你自懒得去为生活而奋斗。

    英勇战士与懒人的分野,只差一线。

    译文:

    又如在中东地区,很多伊斯兰教徒也深信定命论。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穷困通达、所得所失,都是命运早已铸就注定的,无法通过个人努力去争取改变。

    这种定命观念,可能造就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可能造就极度懒惰的人。

    当你相信在战场上,每一颗炮弹、每一颗子弹只会打死那些命中注定该死的人,不该死的人不会受到伤害时,你自然会英勇地冲锋向前,没有丝毫畏惧。

    当你把一切都托付给天命,认为会不会饿死都是命运决定的时。

    你自然就会懒得为了生计去努力奋斗。

    英勇的战士和懒惰的人之间的差别,仅仅只有一线之隔。

    注解:

    “中东方面”指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徒的主要聚居区域之一,此处点明定命论在不同宗教、地域的存在。

    “伊斯兰教徒”即穆斯林,其宗教教义中包含“前定”思想(即“信前定”,认为万物皆由真主预先决定),与文中“定命论”核心观点一致。

    “穷通得失”是传统汉语词汇,“穷”指穷困、失意,“通”指通达、得志,“得失”指获得与失去,整体代指人生的境遇变化。

    “分野,只差一线”强调同一观念(定命论)因个体理解、践行不同,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结果,体现观念对行为的影响。

    原文:

    按: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程注: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

    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张文端公《聪训斋语》云:人生祸福荣辱,自有一定命数,确不可移。

    审此,则利可趋而有不必趋之利,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

    利害之见既除,而为君子之道始出。

    上说只个战士,不怕枪炮打死,见害不避而能英勇作战,固可算是君子。

    只个懒汉,不怕饥寒饿死,见利不趋而能守分安贫,更可算是君子。

    如果战士而见害必避,怕枪炮打死,势必弃甲抛戈,望风披靡。

    懒汉而见利必趋,势必寡廉鲜耻,强取诈骗。

    此非君子,直是小人,天地间又何取乎此类小人耶?

    译文:

    按语:孔子说:不懂得命运,就无法成为君子。

    程颐(或程颢,宋代大儒,合称“二程”)注释说:懂得命运的人,是知道有“命运”存在并且相信它的人。

    人如果不懂得命运,就会看到危害必定躲避,看到利益必定追逐,这样怎么能成为君子呢?

    张文端公(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人一生的灾祸、福气、荣耀、耻辱,自然有一定的命数,确实无法改变。

    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有些利益可以追逐,但也有不必追逐的利益;有些危害应该躲避,但也有无法躲避的危害。

    抛开对利益和危害的执念后,成为君子的方法才算真正显现。

    上面所说的那个战士,不害怕被枪炮打死,看到危害不躲避,还能英勇作战,固然可以算是君子。

    那个懒汉,不害怕饥饿寒冷甚至饿死,看到利益不追逐,还能安守本分、甘于贫穷,更可以算是君子。

    如果战士看到危害必定躲避,害怕被枪炮打死,就一定会丢弃铠甲、放下武器,一遇到敌人就溃败逃跑。

    懒汉看到利益必定追逐,就一定会不顾廉耻,通过强行夺取、欺骗等方式获取利益。

    这样的人不是君子,简直是小人,天地之间又怎么会需要这样的小人呢?

    注解:

    “孔子曰”引文出自《论语·尧曰》,是儒家关于“知命”与“君子”关系的核心观点,强调“知命”是君子的重要素养。

    “程注”指宋代大儒程颐、程颢(合称“二程”)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其注释对后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此处引文用于阐释“知命”的含义。

    “张文端公”即张英,清代康熙年间官员,谥号“文端”,《聪训斋语》是其写给子孙的家训,内容多涉及修身、处世、治家等,此处引文用于佐证“命数不可移”的观点。

    “见害必避,见利必趋”指面对危害一味躲避、面对利益盲目追逐,是儒家所批判的“小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