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言不烦,足证古人确定干支方位,悉从立体入手也。
珊摩挲此球,愈觉我国罗经、定子午、排八卦、分二十四山,悉自北而东,自甲子而乙丑,俱从实验中来,决非向壁虚造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译文:
这几句话简明扼要,足以证明古人确定干支方位,都是从立体角度入手的。
我(袁树珊)抚摸着这个木球,越发觉得我国的罗盘、确定子午线、排列八卦、划分二十四山,都是从北到东(顺时针方向),从甲子到乙丑(干支循环顺序),全都是从实际观察和实践中得来的,绝对不是凭空捏造的。
注解: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繁琐,此处称赞黄伯惠的论述精炼。
“罗经”即罗盘,是古代用于测定方位、推算命理与风水的工具,核心为平面干支、八卦排列。
“子午”即子午线,指地球南北极连线,是确定方位的基准(子为北,午为南)。
“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传统哲学与命理的核心符号,对应不同方位与五行。
“二十四山”是风水与命理中对方位的精细划分,将360度圆周分为24等份,每等份15度,每份对应一个天干、地支或八卦符号。
“向壁虚造”指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袁树珊以木球为证,强调传统命理方位理论的实践性。
原文:
由是观之,地球经纬度数,划分甲子,亦当从北极而南极矣。
若证以《俞俞斋文稿》所载,驳斥宋仁宗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之说,但分五方,而万方在其中矣。
译文:
由此看来,地球经纬度划分对应的甲子(干支),也应当从北极到南极(即按南北方向)来确定。
如果用《俞俞斋文稿》中记载的内容来佐证,(该文稿)驳斥了宋仁宗“东家的西边就是西家的东边”的说法,认为只要划分出五方,无数个方位就都包含在其中了。
注解:
“从北极而南极”指经纬度划分甲子时,以南北方向(纬度)为基准,呼应前文黄伯惠“立体宇宙观”,认为地域划分应贴合地球实际形态。
“《俞俞斋文稿》”为古代文集,具体作者不详,原文引其“驳斥宋仁宗”的论述,佐证“方位划分需有明确基准”的观点。
“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是宋仁宗对“方位相对性”的表述,《俞俞斋文稿》驳斥此说,认为方位需有绝对基准(如五方),否则会混淆,此处用于支持“经纬度划分需明确起始点与方向”的主张。
原文:
然果如季华之详细分析,则更有裨于命学。
洪君勉斋乃舆地专家,亦颇赞成此议。
珊虽不敏,窃愿季华与后之贤者勉之。
译文:
但如果真能像季华先生那样详细分析(经纬度与干支的对应),那对命理学的益处就更大了。
洪勉斋先生是地理专家,也很赞成这个提议。
我(袁树珊)虽然不聪慧,却私下希望季华先生和后世的贤达之人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注解:
“有裨于命学”指对命理学有帮助、有增益,袁树珊肯定朱季华“经纬度细化地域”思路对命理学发展的价值。
“舆地专家”即地理专家,“舆地”为古代对地理学科的称呼,洪勉斋的认同从“地理专业”角度佐证了朱季华提议的合理性。
“不敏”是文言谦辞,意为“不聪慧、迟钝”,袁树珊用于自谦,体现谦逊态度。
“勉之”意为“努力去做”,表达袁树珊对朱季华及后世学者推进该理论的期望。
原文:
珊又忆及童致旋先生有云:偶阅欧洲报章,载某国某某鉴于农夫力田,其选种、施肥、土壤、气候无不相同,而结果之收获迥异。
译文:
我(袁树珊)又回忆起童致旋先生说过:他偶然阅读欧洲报纸,上面记载某国有人观察到,农夫耕种时,种子选择、施肥、土壤、气候都没有差别,但最终的收成却大不相同。
注解:
“童致旋”为近代文人,具体生平不详,原文引其所述“欧洲农例”,以“同因异果”类比“同命不同运”,佐证命理需多因素考量。
“力田”即努力耕种、从事农业劳动。
“收获迥异”指收成差别很大,为后文引出“西人发明仪器”及袁树珊的命理类比做铺垫。
原文:
有一粒而蕃生百余粒者,有一粒而蕃生数十粒者,亦有一粒自行消灭而不能保其本体者。
因是有感,遂发明一种仪器,类似吾国罗经,置诸居人室中,即可鉴别某房主吉,某房主凶,某房富贵寿考,某房鳏寡孤独。
译文:
有的种子能繁殖出一百多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