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封疆悍卒 > 第234章,屯田新制

第234章,屯田新制(1/2)

    大乾王朝施行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简单说,就是自由买卖。

    因为战乱的缘故,青州的旱田普遍价格不高,一亩薄田才五两银子,若是上等熟地,可能会卖到十两二十两银子一亩。

    这意味着,光是将军赏的农田,就至少值几十万两银子。

    或许有人会说战马的价值更高。

    可赏赐不是等价交换,不是说林川帮助西陇卫补充了上万匹战马,将军就要赏赐他同等价值的田契地契。

    所以林川只有一个判断——

    将军察觉到了某种危机,在尽自己所能,给铁林谷铺路。

    ……

    胡大勇自顾自地念叨:“陈将军特意说了,这些地原是通敌大户的产业,土壤熟,水渠也现成,接手就能种。”

    “接手?”南宫珏停了笔,“那是分给谷中百姓?还是赏出去……”

    这个问题,让胡大勇也是一愣。

    两人齐齐望林川。

    林川反应过来,摇摇头:“不分。让农稷房统管,按军屯的法子来。划地块,编农队,统一育种,统一耕种,收了粮食除了缴西陇卫的三成,剩下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南宫珏皱起眉头。

    今天听了太多新鲜词儿了,有些他大概能猜到意思。可有些就听不懂了……

    也不是不懂,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猜测……

    他思忖片刻,开口道:“军屯倒是稳妥。分户自种容易散了人心,统管起来,农稷房能统一调度耕牛、种子,出了岔子也有人担责。”

    “差不多这个意思。”

    林川点点头,“农队设队长,跟伍长似的,管着几十户人。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灌溉,种稻还是种麦,都听农稷房的调度。工造房得给他们备足农具,营造坊去修水渠、盖粮仓,商货房负责把多余的粮食运回来。五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就能把这些地盘活。”

    胡大勇越听越糊涂:“这是军屯?”

    他知道的军屯,要么是戍田制,要么是屯军制,要么是军户制。

    可哪个听起来都不像是大人说的意思。

    “反正你明白意思就行了。”

    林川也不多做解释,“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那农户能乐意?”胡大勇还是犯嘀咕,“不是自己的地,干活能尽心?”

    “让他们有奔头就尽心了。”

    林川笑道,“农户都是工分制,干多干少,拿的工分可不一样。多的除了能得口粮,还能多分粮食,可以用来换布帛、换工具,或是折算成银钱存着。干得好的农队,年底额外分些酒和肉,不同的农队比着干,这劲儿不就上来了?”

    南宫珏呆滞住了,喃喃道:“这便是大人说的……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怎么?”林川不知道他为什么是这么震惊的反应。

    南宫珏嘴唇颤抖:“古之治田,或行井田,或推均田,皆是’计口授田,按亩收租’。即便是军屯,也多是’一夫授田五十亩,岁缴粮十石’,干多干少一个样,哪有这般……这般以‘劳’定‘得’的道理?”

    胡大勇在一旁挠头:“南宫先生,这有啥不一样?不就是干得多拿得多?”

    “大不一样!”南宫珏摇摇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林川,“寻常佃农,耕地主之田,缴半成租便算宽厚,余下的仅够糊口,哪有心思精耕细作?可按大人这法子……”

    他遏制不住激动,站起身来,紧踱了两步:“干得好便能多分粮、多换布帛,甚至折算银钱,这是把田地里的’利’,明明白白摊在百姓眼前!他们不是为地主耕,不是为官府耕,是为自己耕!这般一来,不用催促,自会有人琢磨着如何多打粮、多干活……这才是’驱民以利,而非驱民以力’啊!”

    胡大勇听不大懂,纳闷道:“你这意思……大人这法子,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实在妙极啊!”南宫珏惊叹道,“若按此法耕种,农稷房统管调度,既免了分户相争之弊,又能借’多劳多得’聚人心。春耕时,农队合力引水灌田;秋收时,人人争先收割晾晒……若是人人都有这股劲,何愁田地不丰?大人这法子,简直……闻所未闻!!”

    他转向林川,深深一揖:“属下拜服!”

    “哈哈哈哈哈!”胡大勇大笑几声,“妙就好!妙就好!周老头他们要是知道多打了粮食,还能多分酒喝,那可得美死了!”

    “不止是酒!”南宫珏笑道,“若是年成好,商货房能换回的盐、布、农具,都能按工分折算。长此以往,铁林谷的百姓看着地里的庄稼,便如看着自家银钱一般上心。大人这是要让土地和人心,都扎下根来啊!”

    林川看着南宫珏兴奋的模样,笑道:“小事而已,不过是想让干活的人得实在好处罢了。”

    “小事而已?”南宫珏摇摇头,认真道,“这可不是小事。《孟子》有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大人这法子,加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