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溶洞景区
铁岭溶洞景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奥陶纪石灰岩溶洞之一 ,以奇特的钟乳石景观和丰富的地质遗迹闻名,铁岭溶洞景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奥陶纪石灰岩溶洞之一,以奇特的钟乳石景观和丰富的地质遗迹闻名。溶洞形成于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经过漫长岁月的地下水溶蚀、沉积作用,造就了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景观。这些景观形态各异,有的如飞禽走兽,有的似人物百态,有的像花草树木,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步入溶洞,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洞内恒温12-18℃,四季如春,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洞内也温暖舒适。沿着蜿蜒的游览步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宫宝殿”,这里的钟乳石高大粗壮,宛如宫殿的立柱,顶部悬挂的石幔如华丽的帷帐,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熠熠生辉。继续前行,“瑶池仙境”景观让人眼前一亮,一汪清澈的地下暗河静静流淌,水面倒映着上方的钟乳石,虚实交错,如诗如画。
洞内还有“千佛崖”,众多小型钟乳石聚集在一起,形似一尊尊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诵经祈福。“通天柱”则是洞内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一根巨大的石柱从洞底直抵洞顶,高达数十米,气势恢宏,据考证其形成时间超过百万年,是溶洞内最古老的景观之一。此外,洞内还有“水晶帘”“石花绽放”等景观,每一处都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
除了自然景观,溶洞内还保留着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痕迹,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碎片,表明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这些遗迹为研究辽北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古刹与寺庙
七鼎龙潭寺
七鼎龙潭寺坐落于威远堡镇境内,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依山而建,周围群山环绕,林木葱郁,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寺前流过,环境清幽雅致。
寺庙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组成。山门古朴庄重,门前一对石狮子威武雄壮,守护着寺院。天王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佛像高大庄严,金光闪闪,两侧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雕刻精美。观音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慈悲端庄,香火旺盛。
寺内还有一口古井,名为“龙潭井”,传说井内有龙,每逢干旱时节,当地人前来祈雨,颇为灵验。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松,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见证了寺庙的沧桑变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七鼎龙潭寺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周边群众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吉祥,庙会上还有舞龙舞狮、秧歌表演等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崇寿寺
崇寿寺位于开原老城东南隅,始建于辽代,是开原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寺庙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崇寿寺的标志性建筑是崇寿寺塔,该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砖塔,通高约45米。塔身由青砖砌筑,每层塔檐下都雕刻着精美的斗拱和花卉图案,塔身各面还雕刻着佛像、菩萨像等,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展现了辽代高超的建筑和雕刻技艺。塔刹为铁制,由覆钵、相轮、宝珠等组成,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完好。
寺内的其他建筑如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也保存完好,殿内供奉着各类佛像,香火不断。崇寿寺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也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开原市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融合了汉、满、蒙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传统节日方面,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扫尘、贴春联、挂灯笼、蒸年糕、包饺子,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迎新,大年初一则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孩子们还能收到压岁钱。元宵节时,城乡各地都会举办灯会和秧歌表演,各式各样的花灯绚丽多彩,秧歌队身着鲜艳的服装,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扭起秧歌,热闹非凡。
满族的民俗风情在开原也有鲜明体现,尤其是在林丰满族乡等地。满族的传统服饰以旗袍、马褂为代表,色彩鲜艳,款式独特,如今在一些节日庆典中仍能看到。满族的传统婚礼仪式繁琐而隆重,包括说媒、相亲、定亲、迎亲等多个环节,充满了民族特色。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狩猎等也在当地得到传承,珍珠球比赛时,队员们在场上奔跑、传球、投篮,充满了竞技乐趣。
开原的特色美食种类繁多,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 开原坛肉:这是开原的传统名菜,选用优质五花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