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4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区进驻锦州市后,境内15区、16区、17区、18区、19区、21区,21区属锦州市政府 ,太和区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6年3月(民国三十五年),国民党锦州市政府成立,境内新民区、大岭区、西关区、小岭区、南山区、女儿河区、百股区均属国民党锦州市政府 ,短暂的政权更迭并未改变太和区人民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11月,中共锦州市工委改国民党时期的10个区合并为6个城区,2个郊区。时境内有第五、第六、第八区隶锦州市人民政府。境内的大许、十五里、大齐、小齐、二屯、三屯、流水堡、葛王碑、大薛、李相10个行政村属锦县第三区,后白庙子、女儿河、腰汤河子、姜家屯、大洼屯、西白庙子、王胡台、沙河堡、金厂堡、地藏寺10个行政村锦县第四区,桃园村、锦湖村属锦县第七区 ,从此,太和区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49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境内57个农会改建56个村政府 ,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56年7月,撤百股、新民、女儿河三个区,设11个乡1个镇,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管理。
1957年5月4日,锦州市设农村工作办事处,是太和区成立之前的第一个统一办事机构 ,为太和区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1962年1月11日,改锦州市农村工作办事处为锦州市郊区工作办事处,仍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1962年11月1日,经郊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锦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1968年3月,成立锦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属锦州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4月26日,撤销锦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经郊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锦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属锦州市人民政府 。1983年1月1日,郊区划为市区,更名为太和区人民政府,属锦州市人民政府至今 ,从此,太和区在新的体制下不断发展壮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太和区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虽然没有那些名震天下的超级巨星,但这里走出的平凡英雄同样值得铭记。在战争年代,有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太和人。在和平时期,也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学者、艺术家从这里崭露头角,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拼搏奋斗,为太和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文化领域,太和区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面塑等,代代相传,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和花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刺绣作品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展现了女性的心灵手巧;面塑艺人则用面团塑造出各种形态逼真的神话人物、历史故事角色,让人赞叹不已。此外,太和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二人转、大秧歌等,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欢聚一堂,欣赏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笔架山风景区
笔架山风景区是太和区最着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位于渤海大街1号 ,是国家4A级景区。它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分为岛上游览、海上观光、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休养五个区域 ,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8平方公里 。
笔架山岛宛如一座巨大的笔架横卧在大海之上,山上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点密集。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沿途可以欣赏到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三清阁等古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三清阁是笔架山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座全石结构的建筑,共六层,高26.2米 ,阁内供奉着众多道教神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站在三清阁的顶层,可以俯瞰整个笔架山岛和周边的海景,海天一色,美不胜收。
“天桥”是笔架山风景区的一大奇观,它是一条由潮汐冲击而成的天然通道,随着潮汐的涨落时隐时现。每天潮落时,“天桥”便会露出水面,人们可以沿着这条神奇的通道步行上岛;而当潮涨时,“天桥”则会被海水淹没,笔架山岛就变成了一座孤岛。行走在“天桥”上,脚下是清澈的海水,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北普陀寺
北普陀寺位于太和区北普陀山的西北部 ,是辽西地区着名的佛教圣地。这座古刹始建于辽代,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庄严神圣的风貌。
步入寺内,古木参天,清幽宁静,让人瞬间忘却尘世的纷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