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 > 第489章 那碗饭,还热着呢

第489章 那碗饭,还热着呢(1/2)

    天地重归寂静,仿佛方才那一眼洞穿万古的凝视,只是一场拂过昆仑云海的风。

    凡间,新理乡。

    天光未亮,雾气缠绕着田埂。

    关平的幼孙关石头照例端着一碗冷饭,走向村口那块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墩。

    这是他从记事起便每日必做的功课,如同日升月落般自然。

    那碗饭从未被动过,有时会被鸟雀啄食,有时会被风雨打湿,但第二天清晨,总会有一碗新的、还带着些许余温的冷饭摆在那里。

    他将旧碗取下,小心地换上新碗。

    就在指尖轻触陶碗碗沿的刹那,关石头微微一怔。

    不对劲。

    这碗,太温润了。

    不是锅灶里残存的火气,倒像是……像是昨夜有人用双手捧着,将自身的体温,一丝丝、一缕缕地渡进了这粗糙的陶土之中。

    那温度并不灼人,却深沉而绵长,仿佛能一直暖到人的心底。

    他凝视着碗中颗粒分明的米饭,那袅袅升起的热气在清晨的寒意中竟显得格外清晰。

    他想起爷爷卧病在床时,曾拉着他的手说过的话。

    “石头,记住,这碗饭不是给什么鬼神吃的。”老人的声音浑浊而坚定,“这是给我们自己看的。看它在,就知道我们从哪儿来,就知道我们该往哪儿去。人,不能忘本。”

    他低声将爷爷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是给我们自己看的……”

    话音刚落,一阵风从远方吹来,拂过广袤的田野。

    那即将迎来春耕的千顷稻田,无数干枯的稻茬竟齐齐朝着石墩的方向深深俯下,发出一片沙沙的合鸣。

    那声音整齐划一,不像风声,倒像是一场无声的回应,一场跨越了生死的承诺。

    春耕的脚步近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翻新的气息,但这份宁静很快被打破。

    邻近的广阳村因官府为筹备北伐而强征劳役,青壮几乎被抽调一空,剩下的老弱妇孺无力耕作,田地荒芜,骚动顿起。

    活不下去的流民再一次像潮水般,涌向了新理乡的边界。

    这一次,少年没有像过去那样开仓放粮。

    夜色中,祠堂里的煤油灯亮着,几十个夜课班的孩童坐得笔直,他们是新理乡未来的种子。

    少年站在他们面前,神色平静。

    “赈济,只能救一时之急,却会养一世之懒。诸位可还记得《讲理十二章》第四章所言?”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立刻站起来,大声背诵:“困时伸手,不如共挖一口井!”

    少年赞许地点点头。

    “正是此理。广阳村的乡亲不是敌人,也不是累赘,他们只是暂时失去了挖井的力气。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水瓢递过去,而是帮他们一起,把锄头重新举起来。”

    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聚众的喧哗。

    次日,新理乡的孩童们分成了十几个小组,走进了流民聚集的村界。

    他们不像施舍者,更像是小先生。

    他们不分发粮食,只一遍遍宣讲着那句“困时伸手,不如共挖一口井”,并将一个简单的方案带给了那些绝望的广阳村人。

    方案名为“轮工换粮”。

    新理乡联合周边七个同样感受到压力的村落,共同出粮,雇佣广阳村的流民。

    但并非让他们乞讨,而是组成劳工队,合力修建一条引水渠。

    这条水渠将贯穿八村之地,彻底解决所有人的春耕水源问题。

    每日完工,凭工分换取口粮,不多不少,刚好够一家人糊口。

    消息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附近州县,最终一份详尽的呈报摆在了州府长官张慎的案头。

    张慎年过半百,是出了名的循吏,平生最重规矩法度。

    他本以为这又是一场乡野愚民的胡闹,可当他逐字逐句看完,眉头却越锁越紧。

    看到最后,他猛地一拍桌案,霍然起身!

    “好!好一个‘轮工-换粮’!”他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在堂中来回踱步,“此举非在避乱,而是在化乱为治!它不是将流民拒之门外,也不是将其圈养起来,而是将这股足以颠覆一县的乱源,化作了兴修水利的动力!这……这简直是鬼斧神工之策!”

    他当即提笔,连夜写就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他在奏疏中恳请朝廷,将此“新理共治之法”纳入地方考评,并大胆提议,给予新理乡及周边八村十年自治之权,让这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自由生长。

    一场足以演变成民变的巨大危机,竟被一群孩子用一句话消弭于无形。

    新理乡的名声,第一次超越了乡土,抵达了庙堂。

    然而,天威难测,福祸相依。

    就在奏疏送出不久,一场数十年未遇的暴雨倾盆而下。

    深夜,少年被一阵急促的滴水声惊醒。

    他冲进祠堂,只见屋顶一角被狂风掀开,雨水正精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