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 > 第489章 那碗饭,还热着呢

第489章 那碗饭,还热着呢(2/2)

地打在供奉于高台之上的《乡约十三条》木匣上。

    他大惊失色,连忙抱来油布遮盖。

    就在他移动木匣的瞬间,只听“咔哒”一声轻响,匣子底部一个被水浸润的暗格竟自己松动滑开。

    一片被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泛黄麻布,悄然落入他的手中。

    少年屏住呼吸,缓缓展开麻布。

    借着昏暗的油灯,他看到两行斑驳却力透布背的字迹。

    那笔迹他认得,是当年老村正临终前留下的。

    “守心者,不必有名。”

    “持灯者,终见天明。”

    没有惊天动地的秘密,没有富可敌国的宝藏,只有一句朴素得近乎箴言的话。

    少年怔怔地看着,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与眼中的湿热混在一起。

    他明白了。

    老村正留下的不是什么祖训,而是一种精神的交接。

    真正的守护,不在于那个被供奉的名字,而在于每一个愿意在黑暗中点亮灯火的凡人。

    他彻夜未眠,用最恭敬的笔触,将这两句话誊抄了九十九份。

    第二天雨过天晴,他将这些麻布抄本分发给全村九十九户人家,并附上了一句话:“这不是祖训,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路。”

    从那天起,那只盛放着《乡约十三条》的木匣再也没有被供上高台。

    乡约的内容,被家家户户用自己的笔,抄录在门楣上,灶台边,田埂旁的木牌上。

    奇特的是,每家抄录的版本竟都有些许不同,有的添上了一句“走路慢的人,不是走得慢,是每一步都算数”,有的则加上了“邻家碗里多块肉,自家锅里不觉香”。

    《乡约》活了过来,从一条条冰冷的规则,变成了九十九种温暖的生活智慧。

    清明节那天,新理乡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主春祭”。

    没有牌位,没有香火,甚至没有提及关羽、关平的名字。

    仪式的主持者,是村里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

    她站在石墩前,清脆地宣布祭典开始。

    九十九户人家,每户捧出一碗今年新打的米,依次倒在石墩旁,汇聚成一座洁白的小山。

    祭典的内容,也与众不同。

    孩童们没有跪拜,而是围着一个巨大的沙盘,用小木块激烈地推演着秋收时的调度和人力分配。

    老农们则拿出新校准过的竹尺,在田头仔细地测量着土壤的湿度,争论着最佳的下种时机。

    妇人们聚在一起,用金黄的稻草编织着一种名为“互助结”的绳结,编好后便互相挂在对方的门楣上,代表着守望相助的承诺。

    少年站在不远处的坡顶,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那个主持仪式的小女孩跑到他身边,仰头看着他,眼睛亮晶晶的。

    “你看,”她轻声说,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他们已经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事’了。”

    少年闻言,脸上露出一抹释然的微笑。

    他缓缓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把小小的、烧制粗糙的陶勺。

    这勺子是他这些年用来分发粮食、丈量土地的工具,某种意义上,是他在新理乡权柄的象征。

    他走到一座熄了火的旧灶膛前,轻轻地,将那把陶勺埋入了温热的灶灰之中。

    动作轻柔,如同将一把无形的剑,归还给了它真正的主人——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千里之外,星河尽头。

    青袍男子立于璀璨的仙界门户之前,这是他回望红尘的最后一眼。

    他看到的,不是九州的战火纷飞,不是庙堂的权谋倾轧。

    他的目光穿透了无尽时空,只落在那一个名为新理乡的小小村落。

    他看见了清晨时分,摆在石墩上那碗冒着热气的冷饭;看见了从家家户户的屋顶升起,汇入云间的袅袅炊烟;看见了一群在田埂上大声诵读《讲理》的孩童;看见了风吹过稻田时,掀起的那一层又一层充满生机的绿浪。

    他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化作一抹欣慰的浅笑。

    他抬起手,轻轻抚过自己的袖角。

    那里,曾染过荆州的血,沾过麦城的霜,曾回荡着千军万马的嘶吼与悲鸣。

    而如今,这一切都散了。

    只剩下一缕淡淡的,仿佛来自人间厨房的烟火气息。

    他不再留恋,转身迈步,身影渐渐融入那条由亿万星辰汇成的光河之中,再不回头。

    就在他的身影彻底消失的那一刹那,新理乡,九十九户人家的灶膛深处,那些早已熄灭的余烬里,竟同时“噼啪”一声,跃起了一朵豆点大小的橘色火苗。

    火苗不大,却异常明亮,仿佛一声跨越了仙凡的、极轻的应答。

    一个浩瀚而温和的声音,在所有人的心底同时响起——

    “吾道归民,故我不灭。”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