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 > 第487章 风不来,我也去

第487章 风不来,我也去(1/3)

    一缕极细微的紫气自北国滚滚红尘中升腾而起,扰动了昆仑万古不变的寂静。

    那并非山崩地裂的灾劫之兆,其色泽温润,却带着一丝偏离正轨的焦躁。

    静坐于雪峰之巅的关羽缓缓睁开丹凤双眼,那双眸子仿佛能穿透岁月,直视人心。

    他指节微动,掐算之下,眉头不禁一蹙。

    非是法外邪魔作祟,亦非天灾人祸将至,而是人心。

    是他血脉所系的那一处名为“新理乡”的世外桃源,内部生出了不谐之音。

    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不满于村中“凡事议决于夜课”的传统,认为这般议事太过繁琐,拖累了农时。

    他们私下结成了一个名为“耕盟会”的组织,拥立他那尚显稚嫩的后人为主,意图打破旧规,推行所谓的“强令统田”,以求最高效率。

    关羽袖袍无风自动,轻振之下,身影已然消失在雪峰之巅。

    他踏风而行,身形化作一道几乎无法被肉眼捕捉的流光,瞬息之间便掠至人间。

    然而,他并未降临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而是在百丈高空之上停住了身形。

    云雾缭绕于他青色的战袍之侧,他垂眸俯瞰,不降,不语。

    他想看看,这孩子,究竟会如何抉择。

    新理乡的田埂上,关山正背着手,审视着眼前剑拔弩张的两拨人。

    他虽未曾亲口应允,但“耕盟会”那些青年日日将他奉为首领,事事请示,让他心中那份少年独有的掌控欲悄然滋长。

    他开始享受这种无需争辩、一言九鼎的感觉,默许了“耕盟会”代他行使调度之权,那份独断的风气,便如初春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上了他的心。

    今日之事,正是源于这份独断。

    村东头的张家和李家为了一条灌溉水渠的归属争得面红耳赤。

    按照村里几代人传下来的“夜课”决议,这条水渠应是两家分时轮灌,虽效率不高,却也公平,从未出过差错。

    但“耕盟会”的几个青年却向关山进言,说李家田地位置更佳,若将水渠全部引向李家,集中灌溉,今年的收成至少能多出一成,至于张家的田,可以待李家灌溉完毕后再说。

    效率。

    这个词像一颗钉子,钉进了关山的心里。

    他看着跪在地上,几乎要哭出来的张家老农,心中非但没有怜悯,反而生出一丝不耐。

    “孙伯,时代变了,”关山的声音清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一切要以全村的收成为重。今年就按耕盟会的法子来,先紧着李家。你家的田,等两天也旱不死。”

    “两天?山娃子,你看看这天,两天后这稻苗就全完了!”老农涕泪横流,抓着关山的裤腿,“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共心’的法子,你怎么能说改就改?”

    “旧规碍事,当变!”关山冷硬地甩开他的手,拂袖转身,“就这么定了!”

    他身后,“耕盟会”的青年们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簇拥着他离去,仿佛他是一位凯旋的将军。

    无人看见,那被抛在身后的老农,浑浊的眼中最后一丝光亮也熄灭了,只剩下干裂的稻田和绝望的叹息。

    当晚,新理乡的祠堂灯火通明。

    关山正坐在主位上,听着手下对今日“功绩”的吹捧,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就在此时,祠堂的大门“吱呀”一声被猛地推开,一个梳着马尾辫、身穿城市校服的小女孩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是小禾,那个被他父亲送去京师念书的堂妹。

    “关山!”小禾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带着一股不加掩饰的怒气。

    她径直走到供奉祖先牌位的长案前,将一本崭新的书册“啪”地一声掷在案上。

    封面上,是几个遒劲有力的印刷体大字——《新理乡自治录》。

    “这是爹托我带回来的,新编的村史和规章,他说让你主持夜课,带着大家一起学。”小禾的眼睛死死盯着关山,“可我一进村就听说了,你把夜课停了,还为了什么‘效率’,逼得孙伯家的田等死。关山,你爹要是知道,你把他最看重的‘共心’,变成了你一个人的‘说了算’,他老人家的坟头草都得气绿了!”

    这番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关山的脸上。

    祠堂里瞬间鸦雀无声,方才还满脸谄媚的“耕盟会”成员们,此刻都尴尬地低下了头。

    羞恼、愤怒、难堪……无数情绪涌上心头,关山的脸涨得通红。

    “你懂什么!”他猛地站起身,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形,“妇人之见!我这是为了全村好!”

    他不想再看小禾那双失望的眼睛,也无法忍受祠堂里死一般的寂静。

    他大袖一甩,几乎是逃也似的冲出了祠堂,奔入沉沉的夜色之中。

    夜风冰冷,吹得他有些发昏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

    他不知不觉走到了村口那块巨大的石墩旁。

    这是他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