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 > 第481章 风知道答案

第481章 风知道答案(2/2)

边无际的虫群,在抵达守心乡周边百里范围时,竟仿佛遇到了一堵无形的墙,纷纷绕道而行。

    守心乡的田地,依旧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碧绿。

    官府惊疑不定,随行的使者更是将此视为神迹。

    他请来了一位据说能呼风唤雨的道士做法,想探究其中的奥秘。

    那道士在乡外设坛,口中念念有词,谁知刚一作法,晴空中竟真个劈下一道惊雷,虽未伤人,却将法坛劈得焦黑,道士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逃了。

    关平对此只是笑而不语。

    他没有请神拜佛,只命全村老少,在每一处田埂上都插满了艾草和形态各异的稻草人。

    更奇特的是,那些稻草人身上,还挂着村民们不用的旧蓑衣、破斗笠,甚至还有裂了口的破陶碗。

    使者不解,关平便邀他入夜后同登高坡。

    夜幕降临,山风穿过田野,吹过无数的稻草人。

    风灌入旧蓑衣的缝隙,发出呜呜的闷响;风吹动悬挂的破陶碗,彼此碰撞,发出“喀喀”的脆响;风卷过大片的艾草,散发出浓烈而特殊的气味。

    这无数种声音汇聚在一起,在寂静的夜里,竟形成了一种低沉而肃杀的回响,仿佛千军万马整装待发,战鼓阵阵。

    远处偶尔有零星的飞蝗试图靠近,一入这声场范围,便立刻惊慌失措地折返,向南逃去。

    “这……”使者目瞪口呆。

    “蝗虫畏艾草之味,惧金铁之声。”关平的声音在风中清晰可闻,“守心乡的人心,便是最坚固的阵。人心齐,则行事正;行事正,则万物皆可为兵。”

    老村正在弥留之际,听说了此事,脸上露出了最后的笑容,他对着守在身边的小女孩说:“记住,孩子,不是鬼神驱虫,是人心正,则邪不侵。”

    老村正去世当晚,守心乡无一人入眠。

    家家户户的灶膛里都添满了柴,整夜火光不熄。

    九十九户人家的炊烟在静谧的夜空中笔直升起,仿佛九十九根通天彻地的香,汇入璀璨的星河。

    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名为“守灶”,他们相信,只要灶火不灭,离去之人的魂魄就不会在路上感到寒冷。

    小女孩捧着老村正交给她的那卷《乡约十三条》——如今,村民们更愿意称之为《讲理十二章》,因为最后一章讲的是“归处”,谁也说不清——独自一人立于村外的坡顶。

    她展开书卷,借着满天星光,用还带着童稚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轻声诵读,声音传遍了整个安静的山谷:“他没有飞升,也没有死去。他只是走进了每一碗为陌生人留下的冷饭里,走进了每一寸为了公平而犁得笔直的田垄里,走进了每一次在缺水的源头让邻家先行的选择里……”

    她的话音未落,夜空中,那明亮的北斗七星中,主杀伐的第七星“摇光”,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

    一道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比月华更淡的光芒悄然洒落大地,精准无误地没入了村中最肥沃的那片水田,渗进了四茎格外茁壮的稻根之中。

    多年以后,守心乡不再有关于将军的传说,孩子们也不再追问他去了哪里,甚至连那个曾经隆重的纪念日也渐渐被人淡忘。

    生活磨去了传奇的棱角,只留下最朴素的内核。

    唯有春分时节为灶膛添一把新柴、每顿饭熟之后先盛出一口留在碗里的习惯,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而然地代代相传。

    这日黄昏,一个扎着总角的幼童放学归来,他蹦跳着跑进家门,一眼便看到桌上除了家人的碗筷外,还照例多放着一碗不冒热气的冷饭。

    他歪着头,好奇地问正在忙碌的母亲:“娘,今天谁还没吃呀?”

    母亲转过身,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在她脸上镀上一层温柔的光晕。

    她擦了擦手,柔声说道:“一个走路很慢的人。”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目光不经意地望向窗外。

    熔金般的夕阳正沉向地平线,广袤的田野尽头,一个模糊的轮廓若隐若现,那似乎是一个人,牵着一匹马。

    他们的步伐极其缓慢,每一步都踏得异常沉稳,仿佛已经走了千百年,却依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

    晚风拂过饱满的稻穗,发出一片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又像是在回答那个古老的问题——他还走在路上。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