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西凤烈 > 第273章 贺兰离宫

第273章 贺兰离宫(1/2)

    离开灵州城的道路漫长而崎岖。

    嵬名玥步履蹒跚,腹中的沉坠感日益明显,往利贺真始终在她身侧半步之遥,无声地搀扶、指引。

    行至一处荒废的烽火台残垣暂歇时,连日来的悲痛、惊恐、劳累加之孕期的强烈反应一同袭来,她眼前一黑,软软晕厥。

    “小姐!”往利贺真抢步上前,沉稳地托住她下滑的身躯,那双惯于握刀的手,此刻却轻柔而坚定。

    当她从漫长的昏沉中醒来,天色已现微明。

    破败的烽火台遮挡了些许风寒,往利贺真守在一旁,眼中布满血丝,将水囊轻轻递到她干裂的唇边。

    “贺真叔……”她声音虚弱,带着哽咽。

    老护卫没有说话,只是用那双深邃而坚定的眼睛望着她,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早已安排好路线,低声道:“前面有个村落,我们得尽快赶到。”

    几十个家丁和婢女都不愿意离开,选择留在嵬名玥身边。

    数月之后,又到了飘雪的季节。

    贺兰山北麓的离宫,早已失去了昔年夏宫应有的从容与奢华。

    凛冽的朔风卷着坚硬的雪粒,无情地抽打着殿宇的飞檐与廊柱,发出如同冤魂呜咽般的尖啸。

    宫墙之内,虽能暂避兵锋,却避不开那亡国阴影日益逼近的彻骨寒意。

    昔日用于宴游的亭台楼阁,此刻挤满了仓皇随驾出逃的宗室、重臣及其家眷。

    人人面带惊悸,空气中混杂着炭火、尘土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气息。

    临时充作朝堂的正殿,尽管燃着数个巨大的炭火盆,却依然驱不散那侵入骨髓的冰冷。

    皇帝李乾顺端坐于临时设置的龙椅之上,身披厚重的貂裘,然而昔日君临西夏的威仪,此刻已被深深的憔悴与难以掩饰的忧惧所取代。

    他才过不惑之年,两鬓却已过早地染上了霜色,眼窝深陷,难以言喻的沉重目光扫过殿下群臣。

    殿下,文武重臣分列两侧,袍服虽仍保持着朝廷礼仪,但许多人脸上已没了往日的从容,只剩下劫后余生的茫然和恐惧。

    最沉重的打击并非来自遥远的战场,而是来自人心的骤然崩塌。

    就在不久前,加急军报如同丧钟般敲响:留守国都兴庆府的两位皇弟,濮王嵬名仁忠与舒王嵬名仁礼,未作抵抗便开城投降西军!

    国都陷落,亲王背降,这消息如同冰锥,瞬间刺穿了离宫所有人最后一丝侥幸。

    “陛下!”一位须发皆白、身着宗室礼服的的老者颤巍巍出列,还未开口,老泪便已纵横,“濮王、舒王,身为国族至亲,世受皇恩,位极人臣……竟……竟做出此等背祖忘宗、寡廉鲜耻之事!臣……臣痛彻心扉,羞与之为伍啊!”

    他声音哽咽,几乎难以成言,充满了屈辱与愤怒。

    李乾顺的眼中布满了骇人的血丝,愤怒、巨大的耻辱感、以及一丝被至亲骨肉背叛的锥心之痛,在他胸中翻江倒海。

    但他作为一国之君,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地认识到,都城的投降意味着什么。

    那不仅仅是失去一座城池,更是整个国家抵抗意志的瓦解,是信仰的崩溃。

    “陛下,”面容黝黑、神色坚毅、身着戎装的老将仁多保忠沉声开口。

    他虽年事已高,鬓角斑白,曾卷入皇族与后族的宫廷权利之争而被解除了兵权,但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在军中的威望依然举足轻重。

    他的声音带着武将特有的直率与铿锵:“兴庆府虽陷,然我大夏立国百年,疆土辽阔,并非无险可守,更非无兵可用!”

    “贺兰山天险在此,易守难攻。陛下宜立刻颁下诏书,火速集结河西、甘凉等地兵马,尤其是敕令黑水镇燕军司和西凉府的精锐,星夜驰援,扼守通往离宫的各处要道隘口。”

    “同时,应速派能言善辩之使臣,携重礼北上,联络漠北克烈、萌古诸部,陈明利害,乞求援兵。”

    仁多保忠慷慨陈词:“只要陛下稳坐中枢,号令严明,我大夏军民必能同仇敌忾,凭借山河之险,阻敌于国门之外!届时,再图恢复,未为晚也!”

    这时,一位掌管国家财政与户籍钱粮的大臣面带忧色出列。

    他的声音沉重而无奈:“仁多老将军忠勇可嘉,赤诚可鉴,然……然现实情势,恐非仅凭忠勇可逆转。”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兴庆府乃我大夏立国之根本,财富汇聚之地,宗庙社稷所在。此番不战而降,意味着库府历年积蓄、太仓存储之粮秣、武库之辎重,尽数沦于敌手,损失之巨,难以估量!此其一也。”

    “更堪忧者,濮王、舒王身为陛下胞弟,皇室至亲,他们率先归降,此例一开,如同堤坝决口,各地军心、民心必然惶骇动摇。”

    “此外,诸如黑水镇燕军司的仁多孝忠、西凉府的慕洧、慕浚等边镇宿将,他们麾下兵强马壮,平时就远离中枢,如今在此巨变之下,是否还能如臂使指,绝对听从离宫号令?”

    “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