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292章 一年三熟

第292章 一年三熟(1/2)

    1744年十二月初,湄公河三角洲平原裹着湿润暖意,晨雾漫过连片的青绿冬稻田。

    这是一年里的第三茬庄稼,稻穗已泛浅黄,半月后便可收割。

    石板路上早响起农户扛锄头、牵耕牛的脚步声,青灰色石板被露气浸得发凉,却比老家冻硬的泥路稳当百倍。

    经过两年多迁徙,平原上再无土民村落,只有新拓的田埂、整齐的草房与集镇炊烟,透着安稳的烟火气。

    河南来的王铁柱刚蹲在田埂查看稻穗,就被邻田的张老三拽着往村口跑。

    王铁柱是个从小没爹没娘的孤儿,在老家时穷得娶不起媳妇。

    此前听闻“移民澜沧省不仅分土地,官府还配发媳妇”,这消息像根救命稻草,让他动了心,跟着迁徙队伍走了三个多月,才到了这里。

    十几个青袍吏员正领着一队土民女子走来,她们攥着“自愿婚配书”,脸上虽有拘谨,眼神却透着亮,嫁给清国移民,就能领“居民身份码”、入清国籍。

    “嫁过来分田安家,生娃还能分地,身份码一到手,就是正经清国人!”吏员站在石碾上喊。

    念到“王铁柱配依香”时,梳麻花辫的依香往前挪了两步,声音轻却笃定。

    “王大哥,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

    王铁柱挠头笑,接过她手里的布包,里面是薄布、草鞋,还有张“待颁身份码”的纸条,“放心!我有十亩田,一年三熟,顿顿让你吃热乎饭!”

    张老三拍着王铁柱的后背,故意扯着嗓子笑。

    “你小子,上个月刚背着铺盖卷来这的时候,天天蹲田埂上瞅着集镇方向发呆,问你想啥,你还嘴硬说看稻子,我还不知道你?心里早盼着官府给分配媳妇呢!”

    这话一出口,周围几个凑着看热闹的移民也跟着哄笑起来,有人跟着打趣。

    “可不是嘛!前几天还跟我打听,说‘老哥,你说咱这婚配啥时候轮到我?我那十亩田,多个人正好搭伙种’!”

    王铁柱的脸“唰”地红到耳根,攥着布包的手紧了紧,却也不反驳,只是挠着头嘿嘿笑,眼睛不自觉往依香那边瞟。

    依香被这阵仗闹得也有些不好意思,垂着眼帘抿了抿唇,手指轻轻捻着衣角,耳尖悄悄泛了红。

    张老三见他这模样,笑得更欢,又转向依香,语气热络。

    “依香姑娘你可不知道,这王铁柱虽说刚来俩月,干活可是一把好手!我那亩田的埂还是他帮着翻的,力气大、人实诚,你跟着他,保准不亏!”

    吏员笑着摆摆手:“行了行了,领了文书的赶紧带姑娘回屋,晚了赶不上晌午的热饭!”

    王铁柱赶紧应了声,侧身对依香做了个“请”的手势,声音还有点发紧。

    “依香姑娘,我……我带你去看看咱家的房子,就在田埂那头,离这儿近。”

    依香轻轻“嗯”了一声,跟着他往前走,身后还传来张老三的喊声。

    “铁柱!晚上过来喝酒啊,我这儿还有半壶高粱酒,给你贺贺!”

    次日天刚亮,王铁柱牵着耕牛往田里走,远远听见北边山里传来几声沉闷的火枪响。

    王铁柱刚要驻足,村头哨卡的兵卒就挥挥手。

    “山里动静,别多瞅,赶紧下田!”他没多问,心里却犯嘀咕——这声响不像野兽。

    依香在家揉面时,听见隔壁李家媳妇闲聊。

    “听说山里的土民又闹起来了,嫌姑娘们往平原跑,昨儿往山下冲想拦……”

    话没说完就被路过的吏员打断:“别瞎传!不安分的都按规矩处置了,安心过你们的日子!”

    依香手里的面团攥得发紧,赶紧低下头继续揉面,她知道,大清规矩硬,自己能做的,就是守好眼前的田与人。

    午后,张老三扛着锄头来串门,妻子阿月提着半袋甜薯跟在后面,脸色苍白,脚步也比往常沉了些。

    “我娘家捎话,勐蚌村没了……”阿月把甜薯放在门边石墩上,声音发颤,眼神不自觉飘向依香,带着几分难掩的担忧,“闹事后官兵围了村,一个没留。”

    依香猛地抬头看向阿月,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住,闷得喘不过气。

    阿月见她这模样,赶紧上前两步,轻轻攥住她的手:“依香,我知道你是勐蚌村出来的,这话我本不想说,可……我怕你往后从别人嘴里听着,更难受。”

    她的手心也凉,带着一丝同病相怜的颤抖。

    张老三也叹口气,把锄头靠在墙角,声音沉了沉。

    “现在是大清地界,守规矩种粮,不比啥都强?那些闹的,本就没选对路。

    你俩也别多想,日子还得往前过,咱现在有田种、有房住,这才是实打实的好日子。”

    依香低下头,眼眶悄悄红了,出山前,父母已因缺粮少衣没了气息,那是她咬着牙离开大山的根由,为了活命,她才跟着官差队伍到了这里。

    如今勐蚌村没了,可她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