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他们能吃苦能受累,但日子过得却是……”他摇摇头,没有说下去,但眼神里的唏嘘不言而喻。
他亲身经历过农场的苦日子,深知农民的不易。
刘青山放下茶杯,迎上朱中华关切的目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朱中华问的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牵挂。
刘青山坐直了身体,声音沉稳而有力,“叔,您放心!弯河,好着呢!比任何时候都好!”
“平均亩产455斤,这是真的,千真万确!金黄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把麦秆都压弯了腰!有些能干的,每亩地打的粮食都超过了500斤!”
“家家户户的粮缸都堆得冒尖尖,麻袋都塞得满满当当!”
“再也不用眼巴巴等着公社发救济粮了,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馍馍!”
刘青山喝了口茶,又笑道:“吃饱饭只是第一步!叔,您是不知道,现在弯河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人人眼睛里都有光,走路都带风!”
“以前是愁眉苦脸等救济,现在是起早贪黑奔小康!”
朱中华开怀大笑,“那可真是太好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条路子是真走对了!我估计,不久的将来,等全国的农村都实行分田到户,那农民们就都不会饿肚子了!”
“会的,肯定会的。”
“嗯。对了,我看报纸上说你们大队现在还搞了个招待所?还有饭店是不是?”
“对。”
刘青山点头,“开了有一个多月了吧,是我们整个大队社员们集体集资开的企业。”
“社队企业啊?那生意怎么样?”
“好!”
“到底咋好,你仔细给我讲讲……”
刘青山就吧嗒吧嗒又开始讲了起来。
讲如今每天去弯河考察取经的单位有多少……
讲如今每天去华山公司买饲料的人有多少……
讲招待所都住满了……
讲饭店的桌子一天能翻5回台……
讲华山公司的饲料生产线如今实行‘三班倒’……
等等等等。
他讲的兴致勃勃、滔滔不绝,朱中华听的兴趣盎然、喜笑颜开。
不过,
听着听着……
朱中华脸上的笑容就渐渐凝固,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深的震撼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他端着茶杯的手微微有些颤抖,眼神亮得惊人,仿佛透过刘青山的讲述,看到了那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那不仅仅是粮食增产、工厂盈利的数字,
更是一种精神面貌的彻底改变,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的生机与活力的喷薄而出!
“好!好!好啊!”
朱中华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他放下茶杯,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份喜悦和震撼吸入肺腑。
他靠在沙发背上,目光望向窗外渐渐深沉的暮色,眼神悠远,充满了感慨……
“亩产五百斤……饲料厂红火……猪壮膘肥……砖厂、罐头厂、供销社……”
他低声重复着刘青山话语里的关键词,每一个词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投入他心湖,激起巨大的波澜。
“不容易啊……真不容易……”
朱中华喃喃道,声音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激动,更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深深唏嘘。
“顶着那么大的压力,硬是闯出了一条活路!”
“把‘包产到户’四个字,从报纸上的争论,变成了地里实实在在的粮食,变成了厂里轰鸣的机器,变成了乡亲们脸上真真切切的笑容!”
“这才是真正的‘实践出真知’!”
“这才是真正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他转过头,再次看向刘青山,眼神里充满了赞许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青山,你们弯河人,了不起!真的了不起!你们干的,是改天换地的大事!是给千千万万还在摸索的农村,闯出了一条金光大道啊!”
朱中华的唏嘘,不仅仅是对弯河成功的感慨,更是对这场艰难而伟大的农村变革的深刻体认。
他亲身经历过农村的贫困,深知改革的阻力,也明白弯河人顶着风浪、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和勇气。
如今听到这实实在在的成果,那份欣慰和震撼,如同陈年的老酒,醇厚而浓烈。
朱霖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从厨房出来了,她倚着门框目光莹莹的看着滔滔不绝讲述弯河变化的刘青山,她清楚的知道,那些变革,那些厂子,每一个、每一件,都有刘青山的参与。
正是因为有刘青山的参与,这才摸出了一条路,这才走到了如今的局面。
怎么说呢?
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