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他过得压抑憋屈,如同困在泥沼。
堂堂一个大学教授,本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传道授业,过着受人尊敬、体面优渥的生活……
却被打发到大西北的农场,喂猪放牛,割草种地。身体上的劳累尚可忍受,精神上的屈辱却如影随形——时不时被拉出去批斗,被一群大字不识的粗鄙之人“教育”。
那些粗暴蛮横、卑鄙无耻的手段,每每想起,都让他心头如堵,难以释怀。
而刘青山,
就像这几年灰暗生活中骤然亮起的一束光,除了“解放回城”这件大事,最让他感到由衷喜悦和骄傲的,就是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他才二十出头啊!
却接连写出多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诗歌、小说皆有建树。
短短一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青年,一跃成为名扬全国、拥有无数读者的天才作家!
这份才华,这份成就,令人惊叹!
更让他动容的,
是刘青山身上那股不屈的韧劲和铮铮风骨!
被人冒名顶替,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大学机会,如此深仇大恨,他竟能隐忍不发,蛰伏待机。
最终,
他凭借一部力作,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将作恶者绳之以法,堂堂正正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这份心性之沉稳,意志之坚毅,让朱中华自愧不如。
他简直难以想象,这一年里,刘青山是如何在背负着如此深重的屈辱与仇恨下,还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还有他那份令人敬佩的骄傲!
燕京大学主动抛来的橄榄枝,他竟能断然拒绝!
执意要再次参加高考,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堂堂正正地迈入那座最高学府的大门!
这份傲骨,这份自信,让朱中华在初闻时既感惋惜,又无比震撼。
惋惜,是因为他知道高考恢复后的头几年,竞争是何等惨烈。
十年积压的考生如过江之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绝非虚言。
他担心刘青山的选择过于自信,甚至有些鲁莽。
忧虑,则更多是为女儿朱霖。
他无比希望刘青山能早日来京,两个年轻人能朝夕相处,感情稳固。
若分隔两地,变数实在太多……
可担心归担心,忧虑归忧虑,这些都于事无补,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唯一能做的,只有等!
等高考来临。
等出成绩。
等录取结果。
等啊等……
等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石破天惊、令人不敢置信、目瞪口呆的消息!
刘青山考上了!
刘青山被燕京大学录取了!
刘青山高考成绩全国第一!!
高考状元!!!
得到消息后,朱中华整个人都麻了~~~
逆天!
太逆天了!!
如果这些事情,随便拿出一件放在某个人身上,那都能算得上是非常了不起了,可是将这些事情全部都放在同一个人身上……
这只能用奇迹来形容了!
如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朱中华是断然不会相信的。
他向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可听到刘青山又考了个全国状元时,他脑海中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
莫非……青山真是文曲星下凡?
那么,
能得如此一个“亘古难寻”的“乘龙快婿”,他怎能不高兴?不满足?不真心相待??
别说住家里了,就是刘青山一直住家里,他都愿意。
高兴都来不及!
甚至他都想让刘青山赶紧和自家闺女领证,赶紧把这事情给定下来!
如此出类拔萃、光芒四射的年轻人,一旦踏入燕京大学——这座汇聚了全国最顶尖英才和无数家世显赫子弟的最高学府,必然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那里,有太多优秀的姑娘,有太多复杂的目光……
朱中华内心深处,难免有些担忧,怕这“乘龙快婿”太过耀眼,被别家惦记,被别的姑娘“拐跑”。
但他终究是个理智而通达的人,深知强扭的瓜不甜,缘分之事讲究水到渠成。
他能做的,
唯有以十二万分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真诚,将这个年轻人留在身边,融入这个家,用家的温暖和长辈的关爱,牢牢系住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于是,
他脸上的笑容愈发和煦,眼神中的真诚愈发浓烈,“青山啊,弯河大队现在怎么样了?我在报纸上看你们实行了分田到户,就那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报纸上说的是平均亩产455斤,今年家家户户都能吃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