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 第237章 一锤定音,尘埃落定!

第237章 一锤定音,尘埃落定!(1/2)

    世界上最令人煎熬的事情,就是等。

    如果再加上一个‘没有时间限制’,不知道具体要等多久,那就更加令人煎熬了。

    刘青山只知道该来的,总会来。

    他强迫自己沉下心,该写作写作,该管厂管厂,但眼角眉梢那份挥之不去的凝重,还有望向村口小路的频率,都出卖了他内心的焦灼。

    等吧……

    时光在无声的焦虑中缓慢流淌……

    一晃,半个月就过去了,燥热的8月已经来临。

    可那场席卷全国的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在报纸这块战场上打得越发激烈,像一锅沸腾的开水。

    报纸上天天吵,翻了天!

    今天你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开倒车,这种做法相当危险,是对集体经济的背叛!”

    明天我登:“这是亿万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解决温饱、迈向富裕的必经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必将成为改革史上的丰碑!”

    后天他又跳出来:“农村问题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做任何决定都需万分慎重!稳妥第一!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唾沫横飞,论点满天乱飞,火药味隔着油墨纸都能闻见。

    更有甚者,

    各大报纸仿佛已经不再是各自立场的喉舌,反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杂乱不堪的辩论台。

    《西北日报》今天可能刚登一篇热情洋溢的“地方改革新气象”,下周紧跟着就可能出一篇言辞冷峻的“风险提示与方向忧虑”。

    自己跟自己打起了擂台!

    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光明日报》。

    某一天,它的头版赫然是一篇分量十足的批判文章!

    醒目的标题,犀利的措辞,直指家庭承包制的“巨大风险”。

    然而,仅仅翻到第二版,在同一期报纸上,竟又刊登了一篇洋洋洒洒、极力为家庭承包制叫好鼓劲的文章!

    自己家的一版和二版,唱起了响亮的对台戏!

    报纸上吵疯了,社会上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这股巨大的喧嚣,如同无数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花,也搅浑了整个社会舆论。

    茶馆、集市、田间地头、机关食堂……只要能扎堆聊天的地方,都在议论这“包产到户”。

    “哎,听说了吗?农村搞那包产到户,报纸上吵翻天了!有说好的,有说坏的!”

    “管他呢!农民兄弟能吃饱饭是好事!咱城里人买粮买菜不也便宜点?”

    “便宜?我看悬!报纸上说这是搞单干,破坏集体,弄不好粮食更紧张!”

    “瞎扯!我老家亲戚来信了,说今年麦子收成特别好!就是担心政策变……”

    “我看难说!没看省里的报纸都变来变去吗?今天东风压倒西风,明天西风压倒东风,谁知道最后刮哪股风?”

    “看看!理论家都说了,这是动摇根基啊!方向错了,后面全完蛋!”

    “你看人《光明日报》定的调子!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选择!弯河的例子摆在那儿,增产增收是事实!”

    “啧啧,你看看这说的,‘挖社会主义墙角’,这帽子扣得够大!”

    “我看呐,就是眼红!农民日子刚有点起色,就有人坐不住了!”

    “话不能这么说,报纸上讲的也有道理,集体力量大嘛,都单干了,水利、机械怎么办?”

    ……

    社会各界人士都依据各自的信息来源,对这场争论进行着解读和再传播。

    支持者、反对者、担忧者、观望者,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嘈杂的、方向混乱的舆论漩涡。

    这股漩涡的中心议题虽然是农村的“包产到户”,但其影响却实实在在地搅动着城市社会的神经,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无所适从。

    这种“乱”,

    是信息传播不对称造成的认知混乱,是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的碰撞,更是对未来政策走向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

    它像一层浓厚的迷雾,笼罩在各个城市上空。

    就在这舆论近乎沸腾失控时,两个一直保持沉默的权威声音,终于不再沉默!

    先是《人民日报》!

    8月2日这天,《人民日报》在头版二条位置,发表了一篇文章。

    标题并不惊悚,却沉稳有力。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选择——对当前农村生产责任制探索的一点看法》

    文章没有参与那些激烈的争吵,而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肯定了基层群众,也就是弯河大队的探索精神。

    文中明确指出,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一些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试行的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着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强调要“尊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