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毫无预兆地炸响!
一长串鲜红的炮仗在坡顶新楼前猛烈地跳跃、爆裂,喷吐出浓烈的青白色硝烟,如同一条兴奋舞动的银龙,裹挟着硫磺的辛辣气味,直冲云霄!
这突如其来的巨响,瞬间撕裂了清晨的宁静,也点燃了所有人心底压抑已久的激情!
“噢——!!”
“开张喽——!!”
“盖起来喽——!!”
紧随鞭炮声之后,是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如同积蓄了万年的火山,在这一刻轰然喷发!
上千名弯河社员,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否参与了建设,此刻都像潮水般涌向公鸡坡。
他们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狂喜、自豪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激动。
吼声、笑声、夹杂着哽咽的呼喊,汇成一股震天动地的声浪,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久久回荡,惊飞了林间的鸟雀!
硝烟渐散,那栋矗立在公鸡坡顶的三层小楼,如同一位身披霞光的新嫁娘,在万众瞩目下,缓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它稳稳地扎根在公鸡坡顶,背靠着苍茫的远山,俯瞰着脚下蜿蜒的弯河村落和金色的麦田。
三层楼体,方正挺拔,虽无雕梁画栋的奢华,却透着一股子黄土高原特有的硬朗与质朴。
青灰色的砖墙,由于部分是旧砖,部分是公社协调来的新砖,颜色略有深浅,可却更显真实有层次感,在晨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
一扇扇刷着深棕色桐油的木制门窗,镶嵌在砖墙上。
所有的窗户上,都装了大大透明的白玻璃,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了最吸睛的亮点。
这些大玻璃窗,极具现代气息,让人一看,就不禁心生惊叹。
招待所并非孤零零矗立,还有一道齐腰高的青砖矮墙,沿着坡地走势,将楼前一片平整的空地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巧而规整的院落。
矮墙砌得工整利落,顶部用同样的青石条压顶,显得简洁大方。
院落的点睛之笔,在于那扇极具特色的朱漆大门!
大门采用厚重的梨木打造,刷着鲜艳喜庆的朱红色油漆,在阳光下红得耀眼夺目。
门板并非简单的平板,而是用厚木条拼镶出简洁大方的几何菱形图案,既避免了单调,又透着一股子朴拙的装饰美。
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头。
大门上方,用青砖巧妙地砌出一个向外微凸的拱形门罩,门罩中央,镶嵌着一块打磨光滑的青石板,石板上,阴刻着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弯河时代招待所”!
这字是刘青山亲笔题写的,笔力遒劲,饱含墨汁,字迹填以黄铜粉,在朱红大门和青砖门罩的衬托下,金光闪闪,气派非凡!
如果说招待所是弯河挺起的胸膛和门面,那么饭店,就是弯河跳动的心脏和温暖的胃。
饭店的门脸比招待所更显开阔、亲民。
同样刷着深棕色桐油的宽大木门敞开着,仿佛在热情地招呼着八方来客。
门楣上方,悬挂着与招待所同款金色“弯河时代饭店”招牌,在阳光下闪得耀眼。
最吸引人的,是那几扇宽大明亮的玻璃窗!
这是落地窗,它们几乎占据了门脸墙面的大半,像几块巨大的、透明的画框,将饭店内部的景象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路人。
视线穿过光洁的玻璃,饭店内的景象一览无余,纤毫毕现。
这个设计在当下,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每一个看到这巨大的落地窗的人,无一不是目瞪口呆、暗自咂舌。
最靠近那几扇宽大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光线最好、视野最开阔的位置,被设计成了别具一格的“卡座区”。
这里可没有软包沙发,而是就地取材,匠心独具。
泥瓦匠们沿着窗下砌起了一道齐膝高、一尺宽的土台子,表面铺一层榆木板,再刷上一层清亮的桐油,呈现出温润的土黄色。
土台子上,间隔摆放着几个厚实的草编蒲团。
每两道土台子之间,则摆放着高度适宜的榆木桌。
冬天烧灶时,这土台子还能吸收些热气,面朝明亮的玻璃窗,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眺望窗外的坡地风光或远处的村庄麦田。
这种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炕头式”卡座,一经亮相,就引起了无数人打量。
除此之外,
餐厅中间还有四人桌区、长桌区,以及包间。
设施完善,功能齐备。
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不错,这个饭店有点意思。”
一个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青色长裤的中年人低声说道,与此同时,他身后一个年轻人将手中的照相机对准了‘弯河时代饭店’,随即按下快门。
咔嚓——
咔嚓——咔嚓——
照相机不断的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