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 第163章 一鸣惊人,鹏程万里!

第163章 一鸣惊人,鹏程万里!(2/2)

河大队…黑龙潭生产队…这个地址我记住了!”

    “人家都没上过大学,却写出了这么多惊艳的作品,真是令人汗颜,自愧不如啊……”

    “你们看,他说直到去年夏天的时候,他都没有穿过一双好鞋!”

    “啧啧……”

    省钢铁厂,几个老师傅围着一本《延河》啧啧称奇。

    “老张,你快瞅瞅!”

    陈师傅把杂志往对面一推,手指头点着采访稿,一脸唏嘘感慨道:“这娃儿高中三年没吃过一口肉,吃饭都是就着菜汤吃黑窝窝头……”

    张师傅刚咬了一口馒头,听到这话差点噎着:“啥?三年没吃肉?那不得瘦成麻杆儿?”

    “你们看这段!”

    李师傅凑过来,指着其中一行字,“写作时最怕煤油不够用,常常写到半夜就没了亮……”

    “唉……”

    几个老师傅突然都不说话了。

    张师傅想起自家上高中的儿子,每个月回来都要问家里要钱买新衣裳,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家儿子……

    张师傅突然觉得手里的白面馒头难以下咽,很想立刻回家摁着儿子揍上一顿。

    看看人家多知道用功,再看看你?

    天天就知道买新衣裳!

    西北大学的文学课上,教授正在朗读采访稿。

    读到‘直到去年夏天都没穿过一双好鞋’时,教室里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老师……”

    一个女生红着眼眶举手,“《一代人》里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真的是光着脚丫站在田埂上写出来的吗?”

    教授推了推眼镜,一脸动容,缓缓说道:“我想……是的。”

    后排的几个男生面面相觑。

    他们想起自己整天抱怨宿舍条件差,食堂饭菜不好吃……

    顿时一个个羞愧的脸色发红,无地自容。

    暗地里纷纷下定决心,以后不能抱怨了,这比起刘青山曾经的生活条件不是好太多?

    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好不好!

    地区文联的会议室里,

    众人传阅着采访稿,看完之后一个个脸色古怪。

    “老周,你掐我一把,我不是在做梦吧?”

    老周没搭理他,自顾自地念叨:“每天干完农活,趁着天没黑赶紧写一会儿……”

    “嘶——”

    “这刘青山真的才23岁?”

    “23岁就能写出这么多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这简直不可想象,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真不信!”

    “这可是《延河》上刊登的,你没看作者吗?秦汉写的,他可是《延河》副主编,那这上面写的肯定是真的,做不了假!”

    “哈哈哈,那这么说咱们渭南地区还出了一位大才呢!”

    “是啊,做梦也没想到,《一代人》的作者竟然是咱渭南地区的人,还是如此年轻……他家是哪的来着?”

    “华阳县向阳公社弯河大队,黑龙潭生产队!”

    老周连连点头,“对对对!快记下这个地址。”

    随即他又看向作协主席,“这下子也不用派人找了,人家都写着这么清楚,按图索骥就行。哈哈哈,如此百年不遇的天才出在咱们渭南地区,这是咱们渭南之幸啊……”

    “咱们必须重点培养,一定不能埋没了!!”

    ……

    短短一天时间,

    “我是一粒火种”这句诗就传遍了省城的大街小巷。

    人们在食堂排队时讨论,在公交车上背诵,更有文艺青年连夜将全诗抄写成大字报,贴在了文化宫的公告栏上。

    也有无数人深夜时分仍然捧着《延河》反复的观看那篇《狗日的粮食》,看着看着就潸然泪下,一夜都辗转反侧,夙夜难寐。

    这还不止,

    刘青山所在的弯河大队,这个往日寂寂无名的小山村一夜之间也成为焦点。

    不过,人们热议最多的还是‘刘青山’本人。

    说他少年天才,二十三岁便写出传世佳作!

    说他厚积薄发,十年寒窗终得一朝绽放!

    说他宝剑锋从磨砺出,煤油灯下熬过无数长夜!

    说他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年不知肉味却酿出锦绣文章!

    说他笔下有神,字字珠玑,句句动人……

    说他胸中有火,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说他眼中有光,看透苦难,写出希望……

    说他心中有爱,扎根泥土,仰望星空……

    一时间,刘青山之名传播整个大西北!

    这个二十三岁的农村青年,用他的文字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闪电战’,让整个西北大地都记住了——刘青山。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