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 第164章 名动西北,誉满文坛!!

第164章 名动西北,誉满文坛!!(1/2)

    这并没有结束!

    这场由作品本身引发的震撼,很快就转化为一场席卷大西北的文化风暴。

    次日,

    《西北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刊发专题报道:《黄土地走出的文学奇才——记农民作家刘青山》。

    标题下方配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个瘦削的年轻人站在麦田里,手里捧着本破旧的笔记本。

    报道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记述了刘青山的成长轨迹:

    在漏雨的土坯房里,就着煤油灯读书到深夜……

    十年寒窗,三年不知肉味……

    直至去年,都没有一双完好的鞋,一条不打补丁的裤子……

    等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配发的评论文章,作者是西北着名作家杜鹏程。

    这位以《保卫延安》闻名全国的作家动情地写道:

    “读完刘青山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在延安窑洞里写作的自己。”

    “这个年轻人的文字里,流淌着西北作家特有的厚重与朴实。《狗日的粮食》中对农村生活的刻画,让我想起了柳青笔下的梁生宝,但又有属于新时代的锐利与锋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的赞歌》中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陕西文学最宝贵的传统。从‘延讲’时期到现在,我们始终坚信,文学要扎根人民,反映时代。”

    “刘青山的创作实践,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

    杜鹏程在评论结尾深情寄语:“作为西北文学界的老兵,我欣喜地看到黄土地又孕育出这样一位文学新人。”

    “他的出现,让我们对西北文坛的未来充满信心!”

    “希望他能保持这份赤子之心,继续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这篇评论立即在整个西北省引发强烈反响……

    省广播电台全天滚动播报相关新闻,并计划制作专题节目地区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各中小学组织学习刘青山作品。

    西北大学中文系连夜召开教研会议,决定将《一代人》《回答》《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光的赞歌》这五首诗列入当代文学教材。

    在西北大学的家属院里,

    黄文秀捧着报纸感叹道:“杜老这番话,等于是给青山颁发了西北文坛的通行证啊!这下子,他们都应该庆幸,我抢先一步把青山给招安到了作协,也不至于被人说碌碌无为、尸餐素位……”

    ……

    正月十八一大早,

    弯河村口就来了四辆吉普车,轰轰轰的,气势很足,场面壮观。

    县委主任杨天兴亲自带队,后面跟着地区文联的同志、宣传部的干部和省报的记者。

    “额的老天爷!”

    正在井台打水的王秀英手一抖,水瓢‘扑通’掉进了井里。

    她踮着脚往村口张望,突然扯着嗓子喊起来:“快来看啊!小汽车!四辆!四辆小汽车呦!!”

    即使她不喊,其他人也看见了。

    四辆汽车排成一列,卷着黄土疾驰,很是吸引眼球。

    随着四辆汽车驶进村子,这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瓢冷水,整个弯河村顿时都炸开了锅。

    “啥?来了四辆车?”

    老孙头正在喂猪,闻言连猪食瓢都扔了,撒腿就往外跑,来到村里大路上后一看,他激动的差点打摆子。

    “娘咧!!自打盘古开天地,咱弯河啥时候来过这么多小汽车?真排场啊!”

    村东头的老光棍李二狗此刻也在这里,他正蹲在墙根晒太阳,看到这一列小汽车,他眼珠子都差点掉出来。

    “指定是来找老刘家的青山的!昨儿个县里来人就说要登报表扬他!”

    “额昨天在刘金贵家听广播,好像广播里也表扬青山哩……”

    “娘哩!这也太厉害了,老刘家这回是要上天啊?”

    “哎,你们说这些来的都是谁啊?从哪儿来的?有没有大官?”

    “啧啧啧……”

    李春生拍着大腿直咂嘴,“你们看那车牌,白底红字,省里的车!后面那辆还是'陕A'打头呢!”

    “嘶——”

    众人顿时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脸上露出惊恐之色。

    省里来的大官?

    娘呦——

    “青山这小子真出息了,连省里都惊动了!”

    “你说青山会不会被调到省里去?”

    “有可能啊,听说他写的文章连燕京的大领导都夸好呢!”

    “真的?”

    “燕京哪个大领导?是中央的不?”

    村里几个小媳妇也挤在一起咬耳朵,你一言,我一语,说的热火朝天,越来越玄乎。

    杨天兴此时心里也非常高兴,他早就笃定刘青山这后生是个难得的人才,甚至是天才,至少是文学这一领域是个天才。

    他坚信,

    刘青山日后绝对会有大出息,飞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