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得知杜淳秋介绍的联姻对象是安盛时,第一反应便是拒绝 , 在他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商人终究是 “下九流”,即便再有钱,也难登大雅之堂,自己虽落魄,却也不愿让女儿嫁给商人,辱没了家族名声。
张廪的妻子却不这么想,她出身江南大族,嫁入张家后一直掌管家中事务,细想之下觉的家境早已捉襟见肘,若再不想办法改善,恐怕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更重要的是,她敏锐地察觉到,近些年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有所松动,不少商人凭借财富与人脉,甚至能与官员、勋贵平起平坐。
得知张廪拒绝联姻,她当即动了怒,当着杜淳秋的面与张廪争执起来:“你以为现在还是从前吗?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抱着那点读书人的清高不放!安先生是京华名流,家底丰厚,又与皇亲有往来,女儿嫁过去难道会受委屈?你要是执意拒绝,以后家里的用度,你自己想办法!”
张廪被妻子说得哑口无言,心中虽仍有不甘,却也明白妻子说的是实情。
无奈之下,他只能私下找到杜淳秋,旁敲侧击地打探安盛的底细,想确认对方是否真如妻子所说那般可靠。
杜淳秋见张廪态度松动,便如实告知:“安盛兄并非普通商人,他因家族变故,早年曾在军中任职,官职还不低,只是后来因厌倦武事才弃武从商,而且他本身也是读书人出身,诗词文章都有涉猎,绝非粗鄙之人。如今他与谭、周两家皇亲交好,在京师人脉广阔,你女儿嫁过去,不仅能改善家里的处境,日后也能有个依靠。”
张廪听完这番话,心中的顾虑终于消减了大半 , 他最在意的便是 “商人” 身份与 “文化素养”,如今得知安盛有军官背景、读书人出身,还与权贵交好,便觉得这门婚事也并非不可接受。
思索再三,他终于松了口,勉强点头应允:“既然如此,那便按杜兄说的办吧。”
安盛之所以最终应允与张廪女儿的婚事,除了杜淳秋的劝说与家境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听闻张廪家教甚严,其女儿自小接受传统教育,性情温婉知礼,绝不会像其他勋贵女子那般干涉丈夫的事务。
对安盛而言,这样的妻子既能为他撑起 “有家室” 的体面,又不会打扰他内心的平静与对过往的念想,正是他理想中的伴侣模样。
定亲之后,安盛心中难免有几分失落 , 终究还是与年少时的憧憬擦肩而过,未能真爱。
可这份失落很快便被如释重负取代,仿佛卸下了多年来压在心头的重担,不用再面对亲友的催婚与旁人的议论。
加上此次从京师到营州千里奔波,沿途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心境也愈发舒展,对未来的生活多了几分期待。
安盛想着这些,此时书房内的杏仁茶还冒着热气,谭威与安盛相对而坐,随意聊着天。
谭威忽然想起安盛曾提及过英娘,便开口说道:“你此次回京师,顺便给英娘捎些蓝池肉松吧。这肉松是用当地的羊肉做的,肉质紧实,味道咸香,方便保存,也算是西北的一点特色。”
安盛听到 “英娘” 二字,端着茶碗的手微微一顿,心中泛起一丝涟漪 ,但他很快便平复了心绪,脸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轻轻点头:“都督有心了,我记下了,回去后定会亲自送到郡主府上。”
随后安盛话锋岔开,说起了返程的安排:“这次回去,我打算顺道巡查一下各地的孙家商铺分店。此前收到消息,有些分店存在账目混乱、货物积压的问题,还有的店员服务态度不佳,影响了商铺的声誉。趁这次返程,正好去实地看看,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好让总铺放心。”
谭威闻言,微微点头 , 他细想之下觉的孙家商铺不仅是自己的产业,更是自己与京师之间重要的联络渠道,商铺承担着传递情报、转运物资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他如今专注于西北战事,既要整顿圭圣军,又要应对可萨人的威胁,实在无暇细管商铺的具体事务,只能将这一切托付给安盛。
想到这里,谭威不禁想起现代社会的跨国企业管理模式 , 那些大型企业遍布全球,却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实现高效管控。
他心中一动,若是能将这种模式借鉴到孙家商铺的管理中,或许能解决分店混乱的问题。
可转念一想,他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 前世他只是个普通军校生,虽听过不少知名企业的名称,如沃尔玛、麦当劳等,却对其具体的运作细节一窍不通,既不知道如何制定考核制度,也不清楚如何规范流程,空有想法却无法落地。
既然无法提出具体建议,谭威便不再纠结,转而从原则上对安盛强调:“孙家商铺如今规模越来越大,分店遍布各地,单靠人治恐怕难以兼顾。你回去后,要牵头为商铺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制度,比如统一的账目记录标准、货物进出流程、店员服务规范等,让各分店都能依规经营。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