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431章 王安石:恨不能与子任一醉方休!

第431章 王安石:恨不能与子任一醉方休!(2/4)

 但元佑更化时期,旧党只是要把章惇从枢相的位置拉下来,不是要弄死他。

    章惇并没有生命危险,苏轼怎么求情?

    说章惇没有错,就应该继续在枢相的位置待着?

    假如当时旧党众人不只是要拉章惇下马,还想要他命的话,那么我相信苏轼也一定会和当年章惇对他一样,站出来为好友求情。

    乌台诗案的结果属于薛定谔,如今看来,我们当然可以说神宗就没想过杀苏轼。

    但对于当年的当事人而言,他们不知道,所以大伙才拼命施救,因为救人属于变量,结果也是变局。

    而元佑更化旧党取代新党已经是大势所趋,章惇下马已是定局。

    当年章惇求情,是因为求情是有用的,是真有可能能够保住好友性命的。

    苏轼不求情,则是知道自己求情是没用的。

    他如果求情,反而会引火烧身。

    政治人物,最怕两点:站错队和不站队。

    而两者之中,最严重的不是站错队,反而是不站队。

    苏轼身为旧党,在新党失势,旧党想将章惇从枢相的位置赶下来的节骨眼上,上书为章惇求情,只会发生一种情况。

    旧党会齐心协力,先弄死苏轼。

    因为叛徒比敌人更可恨。

    旧党的诉求并不是弄死章惇。

    如果是,苏轼当然可以求情,说贬官是可以的,但杀人不行。

    旧党不会认为苏轼背叛,反而会认为他有情有义。

    但现在,又没说要弄死章惇,你求情,那你就是叛徒。

    博主虽然没当过官,但上过班。

    好比有个几十个人的公司,有个销售部,里面有两个主管。

    你要么选择甲,要么选择乙。

    或者你是销冠,两个都不选择,就像古代的孤臣一样,只忠于皇帝。

    但有选择的情况,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做孤臣的。

    别看如今大多数视频描述销冠,仿佛目中无人,公司里谁都看不上,老板都要端茶送水。

    但事实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销冠,都不会这样做,能做销冠的情商能低?

    没有私人恩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公司里的人,销冠即便对他感觉一般,话都懒的说,至少也会维持点头之交,见面会招呼一声。

    感觉你可交,那销冠也是会和你以诚相待,交个朋友。

    目中无人的销冠,很少见。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销冠,只是甲主管或者乙主管手下的一个普通销售员而已。

    你在甲手下,但乙手下有你一个朋友。

    甲主管说要想办法将你这个朋友弄出公司,让老板开除他,你当然可以求情。

    但甲主管与乙主管和你的朋友争抢业绩,你难道对甲主管说“咱们可不可以不抢,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

    所以,苏轼既没有上书给好友说话,也没有以旧党的身份落井下石,而是选择了沉默。

    至于苏轼放任弟弟苏辙攻击章惇,建议看看苏辙奏章的原文。

    他岂止是攻击了章惇?他是把满朝大臣都阴阳怪气了一通!

    蔡确是奸佞,韩缜才疏,张璪、李清臣、安焘是屑人,司马光、吕公着,虽有忧国之志,但无治国之才。

    然而他说章惇却是:“枢密使章惇虽有应务之才,而其为人难以独任。”

    迫于大势所趋,弹劾章惇等于交投名状,但苏轼下不了这个决断,不想背刺好友,所以一直无动于衷。

    所以苏辙就选择主动当恶人,但看在他哥的面子上,依旧对张敦手下留情。

    虽然同样是弹劾,让他从枢相的位子下来。

    但相比于其他旧党直接搞人身攻击,他在措辞上已然是无比温和。

    一没提道德,二没说能力,只是说章惇性格有问题,已然是尽最大努力避重就轻。

    苏轼没有落井下石,苏辙上书避重就轻,二人已经尽了自己所能做的最大努力。

    政治斗争,历来如此,别说朋友、兄弟,亲父子又如何?

    无非看在情分上,可以好吃好喝的养着失败者。

    常说不要和政治人物谈感情,并不是说政治人物就没有感情,而是指在政治斗争中,感情是最无关紧要的东西。

    站在苏轼的角度,不上书是正确的。

    站在章惇的角度,你我数十年的交情,当初我冒着极大的风险为你求情,而我落难之时,你一声不吭,换谁谁能接受?

    章惇是政治人物,他当然能理解苏轼为何不上书求情。

    但章惇也是人,政治逻辑能理解,不代表情感能接受。

    当然,章惇后来贬苏轼、苏辙等人,并不仅仅是因为苏轼没求情的缘故。

    或许有,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新党得势,需要占据朝堂位置,就像当年旧党要将章惇从枢密院的位置拉下来一样。

    因为和苏家兄弟一同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