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431章 王安石:恨不能与子任一醉方休!

第431章 王安石:恨不能与子任一醉方休!(1/4)

    【#苏轼与章惇#】

    【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或者通过这本书被动了解苏轼与章惇故事的人,大多喜欢苏轼,讨厌章惇。

    因为苏轼晚年被贬岭南、海南,都是拜章惇所赐。

    在与苏轼的有关书籍、电视剧、电影中,章惇基本是一个后期大boss的形象。

    当然,也有人通过翻阅史书、典籍,了解历史后,又提出一种观点,即:苏轼对不起章惇。

    苏轼和章惇本是好友,王安石变法后,苏轼成了旧党,章惇成了新党。

    二人政见不合,但不妨碍他们私下里依旧是朋友。

    新党得势,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诬陷,锒铛入狱。

    章惇身为新党,却为救好友,不惜在朝堂上公然顶撞宰相王珪,给苏轼求情,说好。

    苏轼出狱被贬黄州后,其他人都在避嫌。

    只有两个人大大方方的给苏轼寄钱、寄药,还苦口婆心的劝他少写点诗、少说点话。

    其中一个是他弟弟苏辙,另外一个就是章惇。

    作为朋友,章惇在政治立场相左的情况下,对苏轼已然仁至义尽。

    但是,元佑更化,旧党得势,旧党众人围攻弹劾章惇,苏轼却一言不发,而他的弟弟苏辙也加入到了弹劾张敦的行列中。

    苏轼对此,却装起了鸵鸟,没有阻止,最终导致章惇从枢相的位子上落马,被贬汝州。

    从此,章惇觉得自己被辜负,八年后,新党得势、卷土重来,对苏轼、苏辙疯狂报复,将他们贬到了天涯海角。

    很多人就是据此指责苏轼忘恩负义,对好友见死不救,认为章惇报复他纯属人之常情。

    于是原本骂章惇、夸苏轼的那拨人又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开始骂苏轼、夸章惇了。

    很好奇,很离谱,很奇幻。

    但现实就是如此奇幻,网络上网暴导致某人身亡,和某人身亡之后悼念tA、呼吁国家治理网暴,其中绝大多数,往往是同一批人。

    乌台诗案和元佑更化,完全是两种情况,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乌台诗案,并不是新党众人达成一致,要搞苏轼。

    是李定、张璪、舒亶、王珪、何正臣等人自作主张收拾苏轼,甚至要弄死苏轼,要将苏轼斩首示众。

    这几个人的评价,大家可以翻翻历朝史书,也可以看看教科书,都算不上太好,甚至有几个直接被定为奸臣。

    新党中人,多是借支持变法之名争权夺利之辈,王安石变法失败,其实一开始从新党众人的构成,就已经埋下祸根。

    任何制度、政策,归根到底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人不行,再好的制度,也没用。

    有人会说,漏了一个人,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的大科学家沈括。

    但这件事,极大可能是诬陷。

    此事的最早记载见于王铚的《元佑补录》,本书将沈括描绘成口蜜腹剑、告密陷害、见风使舵的小人。

    但同时期的文人,南宋的文人,都认为此事为假。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虽然将这件事记录下来,但他仍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此事附注,当考详,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

    甚至元、明、清的文人,都抨击过这件事情,认为这件事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因为王铚此人,虽然文学造诣尚可,但却是一个造伪高手。

    这可不是现代人随便说的,而是从王铚在世时,就有人抨击他写的书,胡编乱造历史。

    宋、元、明、清,无数代文人士子考证,王铚书中为了阐述道理,写的历史故事,大多皆是他自己伪造。

    冯梦龙和他一比,简直是正人君子。

    因为冯梦龙明明白白告诉你,他写的是小说,你愿意信就不信,不愿意信就看了乐子,若能从中学些道理,是你的本事。

    而王铚则是告诉你,他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故事。

    话题扯远了,继续讲苏轼。

    因为是极个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诬陷苏轼,所以乌台诗案爆发后,新党中很多人都觉得李定等人干得过分了,给苏轼求情的人不在少数。

    连新党领袖王安石本人都给苏轼求情了,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这种大背景下,章惇当然可以大大方方的给自己的好友苏轼求情,并不会被本党派视作是一种背叛。

    但是元佑更化时期就不一样了,当时旧党取代新党大势已定,而章惇还占着枢密院,这能行吗?

    失势的时候,新党占据高位,得势的时候,新党还占据高位,岂不是白得势了?

    所以把章惇拱下去,腾笼换鸟,是当时整个旧党的共识。

    在这个节骨眼上,苏轼跳出来给张敦求情,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大家了。

    乌台诗案,是冲着要苏轼命去的。

    章惇求情,求得是保住苏轼一条命,贬官是可以接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