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因为割地赔款之事,大清诸帝的名声,在后世都不太好。
雍正:那为什么朕有好名声?
弘历:可能因为您真的好吧!
雍正没好气的骂道:“一生四万多首诗,一百岁也不过三万六千多天,平均下来,你一天要写两三首,还狗屁不通。”
“这是儿臣的爱好,何况也不是全都狗屁不通,有一首入选了语文课本,并且要背诵!”
“你还骄傲上了?那盖章狂魔又是怎么一回事?”
弘历问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出游,是不是都要在地方刻碑?”
雍正点点头。
弘历又问道:“这和后人在旅游景点刻“到此一游”有区别吗?”
雍正点头道:“本质上没有区别。”
弘历小熊摊手,“儿臣在画作、字帖盖章,就像历朝皇帝在游历之地刻碑一样,皇帝刻碑是为了告诉后人他来过这里,儿臣盖章是为了告诉后人,儿臣看过这幅画作。”
雍正:……
~~~~~
乾隆朝,末年。
乾隆帝正忙着研究禅位大典。
礼部官员制定的流程已经很完美了,但他觉得如果和珅在,能搞得更完美。
于是差人传口谕,杭州防务暂时由和琳负责,让和珅立马回京。
巡视八旗,也不差这一天两天。
自己退位之后,也可以安排和珅去巡视嘛。
历史上,乾隆退位但不让权。
虽然这次比历史上早了数年,但结局是一样的,退位不让权。
朕又不是李渊,被儿子逼退位,朕不死,是皇帝还是太上皇都无所谓,权利只在朕手中。
但和珅上折子,说自己还需要一段时间。
复命的太监,摸了摸袖中的银票,想着在和珅推荐之下收下的干儿子,也帮和珅开口解释。
这干儿子是个孤儿,不识几个字,但为人良善、尊老、孝顺。
认了干爹,就改了姓,跟着太监姓。
这哪是干儿子,分明是亲儿子。
和珅虽然是要偷偷去各地和天地会、白莲教、罗教打交道,但给乾隆的理由无比强大。
他在杭州遇见了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他想到各地去寻访一下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运气好一点,找到百岁老人,带他们来京城参加禅位大典。
天降石碑,是假祥瑞。
但若真找来百岁老人……不,哪怕只是九十岁、八十岁,乃至七十岁,只要凑够数十人,这可都是活着的人瑞。
乾隆想了想,在折子上批复,夸和珅有心了,若是找不到百岁,八九十的也行,一定要赶在禅位大典之前到京。
~~~~~~
嘉庆、道光二朝,乏善可称。
二帝施恩于民,取消剃发令,缓解矛盾。
嘉庆帝不慌,和朝臣们慢慢研究如何改革,如何发展科技,若是有可能,也学学红毛蛮夷去殖民。
嘉庆仔细想了想,红毛蛮夷殖民和大清入主中原,其实是一个道理,真论起来,大清玩这套,是他们的祖宗。
说起来很复杂,但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先杀,再拉。
嘉庆帝不慌,至少现在红毛蛮夷还不敢打进来。
但道光帝慌,很慌。
如今已经道光八年,距离虎门销烟的道光十八年、英国入侵的道光二十年,只有短短十多年了。
有没有办法,十多年发展火器超越蛮夷?
大抵是有的,就得看天幕能不能多放一些科技类的视频。
~~~~~~
咸丰、同治、光绪的情况大差不差,想办法救大清,若是救不了就亡的体面些,至少也要保证爱新觉罗和满洲能活下来。
只要能活下来,一直蛰伏,总能重见天日。
末代帝就没有这些烦恼了。
原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清朝改为粥厂,后来又成了监狱。
天幕出现,看了几次,末代帝认命了。
向管教提出,自己想写书,写写皇宫里的隐秘旧事,写写自己的前半生。
以前,在这里的一群人就等着听广播,和偶尔放一次的电影。
现在,则是观看天幕。
在里面,他们一直都要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以前,不情不愿。
现在,可勤快了。
毕竟,边做工边看,哪比得上把活做完了,搬根小木凳悠哉悠哉看的舒服?
末代帝将这三首歌词抄下来,并记下曲调。
手拿罗盘的人笑问道:“将来准备出去唱曲?”
“以前,唱曲是下九流,现在是文艺工作者。”
“我若能出去,做个说书先生,讲讲皇宫秘事,或者唱唱后人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