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419章 真假陵墓

第419章 真假陵墓(2/3)

    . . . . . . .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

    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给湖南巡抚刘崐写了一封信。

    信里专门提到了一件事,要把湖南湘乡县的邓禹墓认定为真墓。

    邓禹是东汉开国功臣,晚清时全国至少有七个邓禹墓。

    分别位于:河南济源县、河南太康县、河南南召县、山西漪氏县、陕西咸阳县、山东高密县,以及曾国藩书信里提到的湖南湘乡县。

    曾国藩有个湘军幕僚名叫邓赓元。

    邓赓元出身湘乡邓氏,邓氏家族的家谱称他们的祖宗正是东汉名将邓禹。

    北魏尔朱荣屠杀洛阳贵族时,邓禹后人带着祖先遗骨,难度最终辗转定居湖南,邓禹墓就这样落在了湘乡县。

    邓赓元跟曾国藩说,雍正年间湘乡的彭氏家族,为了侵占邓氏土地,勾结官府,在地方志里把邓禹墓认定成了伪墓。

    邓氏族人四处申诉无果,成了冤案。

    曾国藩一听,这还了得?

    决定为邓赓元出头做主,于是就有了那封写给湖南巡抚的信。

    有了曾国藩的支持,湘乡邓禹墓,这个离邓禹本人历史活动范围最远的邓禹墓,就变成了真邓禹墓。】

    东汉,建武十三年。

    高密县。

    提到自己的埋骨地,高密侯邓禹很确定自己埋在高密。

    因为提到的七个陵墓所在地,没有洛阳的名字。

    不出意外,要么陪祀皇陵,要么埋在封国。

    既然没有皇陵的名字,那就只可能在自己的侯国了。

    怎么可能舍近求远,埋的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地方。

    哪怕说自己埋在南阳新野也成,好歹也是祖地,可偏偏没有,那就只能是侯国所在地了。

    新野表示:我们和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我们不造假,我们是实打实的邓禹故里,谁来也抢不走。

    但后人又提到是因为北境沦陷于胡人之手,儿孙带着自己迁居。

    换做自己,发生这种事,大抵也是会把祖陵迁走的。

    所以,现在邓禹也搞不清楚自己未来究竟是埋在何地了。

    . . . . . .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邓禹墓?

    邓赓元的故事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关键就是一个东西:家谱。

    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前,家谱是世家大族特权的一部分,普通人家没资格编修家谱。

    北宋时期,随着地主士绅取代世家大族成为统治阶层的主体,编修家谱的限制开始松动。

    欧阳修、苏洵等人开创的“欧苏遗式”逐渐成为谱系学的主流。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家谱学迎来了一波大转折。

    受大礼仪事件的影响,修谱自皇室从上到下全面放开,民间开始大修家谱。

    家族无论贵贱都可以修家谱,平民无论贫富都可能入家谱,家谱迎来了全盛时代。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大多家庭都没有明朝之前的记录,该怎么办呢?

    答案也很简单,找不到祖宗,就认一个。

    只要找到时代合适的历史名人,再编一些像模像样的家族迁徙路线,就能自圆其说。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许多明清文人当上了修谱先生,为付费客户编修家谱。

    出钱不多的,直接套模板,帮你找几个不同时代的同姓名人串起来。

    钱给的够多的,可以精细化定制,做到逻辑严谨、不落俗套,还支持追溯三皇五帝。

    随着修谱的进行,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认祖宗需求,与高质量祖宗供给不足的矛盾。

    毕竟大家的祖宗认来认去,同姓的历史名人就那么多。

    不同家族的说法难免出现冲突,年代、人物、辈分经常对不上。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些家族选择了沟通谈判,通过联宗的方式把家谱合并,修正掉其中不合理的漏洞。

    但也有很多家族不愿妥协,或者根本不知道其他说法的存在,于是出现了各种矛盾冲突。

    人们为了争夺正统,顺理成章的就需要一个名人陵墓作为证据。

    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大修谱运动带动了大修墓运动。

    各种历史人物的陵墓,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有些时候,同一个人的不同陵墓能够达成某种妥协。

    例如:北京房山和河北邯郸各有一个燕国将军乐毅墓。

    鉴于乐毅最终死在赵地而非燕地,邯郸乐毅墓被认定为真墓,而房山乐毅墓退居为衣冠冢。

    再比如:清代河南汤阴县有一座岳飞墓。

    但是从历史可能性和名气来说,汤阴岳飞墓都争不过杭州岳王坟。

    汤阴岳飞墓后来悄无声息拆掉了,现已无存。

    最奇葩的案例是:仲氏祖先孔子弟子子路的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