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公然的羞辱行为,换了是耶律宗真指定是勃然大怒继而大举兴兵讨伐西夏,可宋朝的皇帝是仁宗陛下,他没那么暴力。此时的庞籍也不再夸耀他的禁绝贸易措施有多么的高明,司马光同志更是躲在某个角落里不敢吱声。为啥?因为正是司马光同志强烈建议庞籍应该在河西地区筑寨并增兵戍守以震慑甚至是逼迫西夏就此有所收敛,可以说郭恩的战败正是因司马光的这个建议而起,朝廷的那帮御史如果这时候弹劾他一个“妄起边衅”的罪名就足以让他在顷刻间丢官罢职。
当年的宋夏好水川之战将自认为文韬武略的韩琦给打得彻底没了心气,也让韩琦从此充分意识到了战场上的凶险和可怕,打那之后韩琦就很少在军事上口出妄言,而司马光也同样如此。看来这舞刀弄枪还真的不是文人们可以随便玩弄的,出人命就不说了,一旦战败可是有可能一生英名尽毁,司马光从此也认下了自己不是可以决胜于沙场的那块料。
庞籍和司马光这会儿都蔫了,这烂摊子就扔给了宋朝的皇帝陛下。赵祯派人过去想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双方在屈野河以西的边境领土争端,而且宋朝方面还非常有诚意地表示可以将之前的边境线东移二十里。如果西夏方面不同意,那么宋朝不但要禁止西夏的朝贡,而且还要永久性关闭双方的边境榷场。
没藏讹庞的回应是拒绝接受宋朝的条件,他坚持要以屈野河为宋夏的界河,如此就逼迫宋朝只能下令永久关闭双方在边境上的各处榷场。但是,商人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图,为此他们可以不惜以身犯险。为了禁绝边境的走私行为,宋朝方面这回可是动了真格,庞籍下令将那些走私的商人全部就地处斩。
怎么样?没错吧?对外和颜悦色,对内凶狠至极,这就是我们这个自诩为礼仪之邦的文官们祖传的涉外做派!
杀了人的庞籍很快也受到了惩罚,经过将近半年的调查,郭恩战败的前因后果终于是查清了。作为河东路的主管,负有领导责任的庞籍被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兼知青州。不过,在此案调查期间,庞籍刻意保护了司马光,他没有将筑寨和增兵的建议者司马光给供出来,而是独自扛下了所有的责任。
要说这个庞籍绝对是司马光这一生的贵人,在担任枢密使和宰相期间,庞籍几次举荐终于让司马光得以出任馆阁校勘一职。后来庞籍被贬到郓州担任知州时,他又举荐司马光担任郓州典学,而当自己被派到河东去戍边时,庞籍又把司马光给带过去担任他的副手。可以说,庞籍几乎是把司马光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一般来对待和培养,这一次他独自承担所有责任更是彰显出他对司马光的一片爱护之情。
司马光在这事上面倒也表现得像个男人,庞籍被贬之后,司马光第一时间向朝廷上疏说庞籍是听了他的建议才下令筑寨和增兵,所以这一切的责任应该由他来承担。庞籍见此也上疏极力为司马光进行辩白和开脱,二人就像是在饭局上争着抢着买单似的,而这事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司马光安然无恙。当然,司马光此后也确实没有亏负庞籍对他的厚爱,庞籍死后,司马光对待庞籍的家人可谓是视同至亲。
庞籍没能逃脱秋后算账的命运,而另一个人也同样如此,此人便是当朝宰相且是首相的文彦博。公元1058年6月,文彦博再度被罢相,而他被罢相的原因之一则是因为两年前的六塔河治河方案的失败。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文彦博另外还被御史指控与外臣结党。
这件事的起因是赵祯派遣盐铁副使郭申锡前往河北去巡查受损的黄河河道,但在巡查的过程中郭申锡与河北都转运使李参在很多问题和看法上都产生了分歧。碰巧的是,李参在这个时候被朝廷加官为谏议大夫,这可就让郭申锡怒火中烧。郭大人也不是什么圣人,反而是一个很爱使性子的性情中人,本来二人之间的矛盾只是公务上的争端,但郭大人一时愤起就向朝廷参了李参一本,可他在奏疏里不论公事却抓住李参的小辫子使劲儿地拽。
郭申锡在奏疏里说这个老跟他作对的李参之所以能够升官为谏议大夫都是因为受了前任河北路都转运使、吕夷简的儿子吕公弼的举荐,但李参这人其实是个没什么本事和见地的废物。说白了,郭申锡对此有点嫉妒加眼红,他瞧不上李参但人家现在却离两府重臣的大门就差一步之遥,再加上公事上的矛盾也就让他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狠狠地弹劾了李参这么一本。
郭申锡不但弹劾了李参,他这样做也把李参的举荐人吕公弼也给一道拉下了水。此外,郭申锡还把宰相文彦博也一脚踹进了水里,因为他在这份奏疏里还指控说身为主管一方钱粮的李参在治河事宜上的一切所为都是在暗中听命于宰相文彦博,他的理由就是他发现李参的下属高守忠随身携带着一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