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塑强汉 > 第233章 法正离军(1)

第233章 法正离军(1)(1/2)

    平定雍凉叛乱后,西南军团原有的三个师,除个别军事能力出众之人留下外,其他的老兵,也就是原来华雄麾下和公孙瓒麾下的老兵,在拿到他们应有的荣誉和退役金后,都加入了雍州或凉州的农庄,回归农耕。

    由于其中一些人的年岁已经比较大了,管亥还专门下达了刺史府令,要求各乡都要努力为这些光荣的退役军人寻找配偶。

    那时,给这些年纪比较大的退役军人找配偶,也不算困难。

    毕竟这些退役者,每个人手上攥着大把的退役补偿金。

    兵部从青州训练营调来两万余人,为西南军团补足了三个师,再加上征南军团调拨给西南军团的一个器械军(一个器械师,一个弓弩师),所以当前的西南军团总共有近五万人,兵强马壮。

    这是最后一批青州来的兵了。

    这些年来,蔡成从青州招募了近五十万娃娃兵,几乎是青州下一代的全部男丁。

    自这最后一批以后,大汉北方已然建立起了七个训练营。

    冀州与幽州一个、并州与河州一个、雍州与凉州一个、京州、豫州与兖州一个,青州与徐州一个、箕州与吉州一个,青州不其一个。

    这其中,箕州与吉州的那个,设在沓氏,与青州不其的那个一样,是海军训练营。

    每个训练营都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每年招收不同数量的娃娃兵。

    还是那句话,有人帮着自己养孩子,在训练营中不仅吃得好、吃得饱,识字、读书都还不要钱,八年后,正当年之时,孩子会退役回家娶妻生子。

    所以,无论是汉人、乌桓人,羌人,还是匈奴人和鲜卑人,都愿意把自家的孩子送入训练营。

    此举经兵部报给内阁后,才让内阁诸老知道,蔡成“民族大融合”的真正底牌竟然是训练营和护民军——在训练营中培养少数民族对大汉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你想呀,经过三年的训练营生涯,再经过五年的护民军生涯,以训练营和护民军的各方面待遇,日后退役回到各自部族后,便会在部族中大力宣扬大汉的种种好。

    而且这些人返回部族后,还会被任命为各级官吏。他们在训练营和护民军中,学汉字、读汉书,有资格出任官吏。

    可以说,当退役军人返回部族后,这些部族才算是初步融入大汉,成为心属大汉的民族之一。

    大汉朝廷再择优提拔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让他们远离自己的部族做官,甚至是进入朝堂,这些少数民族对大汉的归属感,一定会越来越强。

    少数民族也可以做大汉的官,这一点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过了,也未必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汉武帝晚年时期的金日磾,便是汉军抓来的匈奴俘虏。

    金日磾从俘虏到马夫,偶然机会入了汉武帝刘彻的法眼,便凭着自身的才能,开启了青云直上的仕途之旅。

    到最后,金日磾竟然成了汉武帝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

    可见,少数民族中并不缺乏人才,亦能做大汉的官。

    如果非要说的话,这和后世大漂亮国采取的“文化殖民”倒是有些类似。

    但也只是类似。

    毕竟大漂亮国“文化殖民”的目的是掌控他国的思想意识,而蔡成的“民族大融合”则是真正把这些少数民族看成大汉所属民族之一。虽然不是汉族,却是汉人,自己人。

    蔡成听到管亥和皇甫嵩一边讲述训练营的作用,一边使劲赞扬自己,只是微笑听着,却不发一言。

    蔡成也不谦虚一下,是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当初设置训练营时,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

    训练营和护民军有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在蔡成看来,并不是自己当初真是这样想的,而是训练营和护民军的机制,才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早在于禁由东北前往雍州路过京都时,蔡成便将《平西羌之策》、《稳定雍凉之策》和《收益州之策》交给了于禁。

    三策中,从京都到陈仓的途中,于禁只来得及消化《稳定雍凉之策》。

    待他到了陈仓之后,就开始忙于组建军团、安排军官等一系列事宜。

    军团刚刚完成组建,匡汉军、安汉军就叛乱了。

    平定了叛乱之后,青州训练营的新兵已到,他又忙于安排老兵退役以及整合新兵。

    一通忙活下来,他早把《平西羌之策》和《复益州之策》给忘了。

    虽然雍凉叛乱平定后,鲍信、法正的到来,让他轻松了不少。

    可还是把《平西羌之策》给忘到了脑后,根本没拿出来给鲍信、法正、耿智等人看。

    直到平定雍凉叛乱一个月后,于禁难得轻松了一点,想到下一步西南军团的走向时,他才想起了《平西羌之策》。

    结果他花了一个晚上将《平西羌之策》读完后,第二日便令参谋抄写若干份,准备分发给军团部诸将。

    只是,他考虑到秋季已快过半,如果不马上行动,冬日到来,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