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塑强汉 > 第232章 管亥随行

第232章 管亥随行(1/2)

    荀彧却觉得不是这么回事。

    经过一夜的思考,又与苏则简单交流后,荀彧才琢磨出味道来。

    虽然管亥说自己并无治理一方之能,可识人、信人、用人、虚心纳谏、从不贪功等方面,才是管亥的长处。

    他能识人,能信人,能用人,不贪功,还能听进去别人的谏言,别人哪里还会不尽心尽力?

    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要害:管亥善于把握大方向。

    管亥的大方向就是大汉新制,就是爱民、护民。

    只要不违背这两点的,管亥都能够接受;

    对这两点有违背的,管亥便会用询问细节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发觉自己的提议与大汉新制不一致,甚至相悖。

    结果不等管亥多说什么,对方自己就收回自己的提议了。

    所以,荀彧一边感叹成公子培养出来的人果然不凡,一边觉得当前对各级官吏的考成,还应该更加完善,否则管亥这样的人才,就无法出现在内阁的视线中。

    荀彧今日才知道管亥的功劳有多大。

    雍州以一州之力,不仅稳住了叛乱之后的雍州,保证了征西军团和西南军团的补给,还支持了凉州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荀彧可是知道,管亥联合西南军团,这几年间,可是还做着一件不亚于辽西廊道的重大工程。

    雍州却从来没向朝廷请功,亦未向朝廷求援,更是没有抱怨……

    管亥在荀彧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大才。

    第二日,出巡的车队中又多了两个人。

    一是管亥,二是段煨。

    雍州、弘农出现了这么大的乱子,尤其是盗取商洛铁矿的铁矿石,并卖给江南,太严重,也太恶劣了。

    所以,明面上,管亥与段煨是引咎辞职。

    实际的情况却是段煨强烈要求回到护民军。

    对段煨来说,军旅生涯比治理一方舒服多了。

    蔡成答应了段煨,并考虑到段煨不再年轻,便准备将他调入兵部的后勤署,也就是给赵宝当个副手。

    至于管亥,蔡成则是另有想法。

    所以段煨虽然与车队一起出城,可出城后便会奔向京都。

    目前京州尚无刺史,原本兼河南尹的郭全,因为蔡成父亲蔡立多年几乎无法理事,早就忙得顾不上京州了。

    所以,荀彧昨晚与蔡成商议,让管亥接任京州刺史,把郭全解放出来。

    然而,蔡成没同意,非要带着管亥一同出巡。

    今日上路后,蔡成没有与荀彧共乘一辆车。

    蔡成跑去找皇甫嵩、管亥两人,了解西南军团这些年的情况了。

    倒是荀彧一人坐在车上苦思冥想。

    段煨已经确定去兵部后勤署给赵宝任副手了,可管亥却一点也不着急,笑得就像个孩子。

    对于管亥来说,只要蔡成醒来,做不做官,不重要。

    可对于管亥这样一个文武兼通之人,该如何使用呢?

    荀彧想了一路也没想清楚,最后在午休打尖前,荀彧还是决定,先观察观察,然后再与蔡成一起商议。

    荀彧思考之时,那些前朝旧臣却都凑到杨彪的马车旁,非要拉着杨彪下车走上一段。

    他们在用早餐时,听到荀彧宣布的杨琦为雍州所做的贡献,包括荀彧宣布杨琦暂代雍州刺史(正式任命,需要吏部与内阁均同意,才能下达内阁诏令),这些人的内心都热起来。

    要知道,杨琦可是当年谋划“兖徐犯青州”的主角之一。

    蔡成进京后,并未计较他们谋划“兖徐犯青州”,反而还给他们找了个理由:

    由于他们不了解新农体系,这才视新农体系为洪水猛兽。

    只要以后他们不再反对新农体系,不再反对即将颁布的大汉新制,谋划“兖徐犯青州”一事,既往不咎。

    然而,许栩与丁宫二人不信邪,继续鼓动汝南袁氏、汝南许氏、沛国丁氏反叛,结果行事不密,被朝廷得知,这才将二人下狱。

    可即便是下了狱,待平定了汝南叛乱后,还是把两位老爷子放了出来,并让他们各回家乡去养老。

    而他们各自的族人,大多数都被送去了河州劳改营,根据罪行大小,要在劳改营中为河州植树造林三到八年不等。

    也就是说,除陶谦、张邈、王匡等死不改悔的数人外,连参与了徐州叛乱的孔融、乔瑁都没杀,更不用说参与了徐州叛乱、汝南叛乱的那些世家大族的族人了。

    用内阁的说法便是,这是成公子中毒前制定的政策:尽量少杀人,给他们悔过的机会,也让他们有机会看到大汉一年又一年的蒸蒸日上。

    所以,看到如今杨琦已经被重用,这些前朝旧臣血又热了。

    他们纷纷凑到杨彪身旁,询问自己是不是也有机会。

    杨彪哪儿知道谁有机会谁没机会呀。

    杨彪连自己有没有机会都不知道呢。

    不过,由于杨彪之前许诺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