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塑强汉 > 第226章 彻查雍州(1)

第226章 彻查雍州(1)(1/2)

    诸公听荀彧如此说,都怪异地交换着眼神。

    半晌后,马日磾实在忍不住了,开口问道:“丞相这是想把弘农郡查个底朝天吗?”

    谁都能听得出来,先让黾池县令自审,然后再让弘农太守自审,这是请君入瓮啊。

    马日磾之所以关心,自然是因为此次事件已经涉及到了扶风马氏。

    “何止弘农?”荀彧露出一丝狠厉。“三四日后,雍州刺史、长史,以及刑部尚书满宠亦都会带着刑讯之人前来黾池。整个雍州都得彻查。”

    众人惊悚之下,尽皆默然。

    他们理解荀彧为何如此发狠。

    毕竟黾池的一切,都是在破坏大汉新制——根本上的破坏。

    一旦百姓不再相信大汉新制,对当前的朝廷与内阁,虽说达不到灭顶之灾的程度,至少也会威望全失,进而会牵连设计大汉新制的成公子。

    既然有人露出了破坏大汉新制的苗头,荀彧便要下狠手,从上到下,一个也不打算放过。

    如此,不仅可以掐灭暗地里破坏大汉新制的企图,还要借此再次全面宣传大汉新制,重塑大汉新制的威望与名声。

    “洛阳有白马寺,白马寺中有西竺来的僧人,亦有一些年纪尚小沙弥。佛经很好,可那些沙弥却常常诵歪。”崔烈悠悠地说了一句。

    众人都怪异地看向崔烈。

    这时候,崔烈还敢为破坏大汉新制之人说话?

    崔烈不就是说,经本是好经,但小沙弥不理解经义,甚至无法熟练地背诵经文,所以才会把经念歪。

    话里透露着希望荀彧不要下狠手,应该像白马寺的僧人允许小沙弥慢慢熟知经文一样,也要给大汉官吏熟知大汉新制的时间。

    小沙弥熟知经文后,就不会再念歪经了;

    官吏熟知大汉新制之后,也不会再曲解大汉新制,亦会更好地落实大汉新制。

    也有人的目光投向了荀彧。

    只见荀彧头都没抬,自顾自地在那里大吃大喝。

    只有刘协,虽然吃着,却吃得漫不经心,明显是在竖着耳朵,想听听荀彧下面该如何应对。

    仅从这一点,诸公就看得出来,陛下绝对有着明君的潜质。

    只不过,出京这些时日,诸公观察刘协,发现他不仅和蔡成极为亲热,似乎对恢复帝制没有一点兴趣,搞得诸公根本不敢和他说什么。

    要真是说了什么,他告诉成公子,必然大祸临头。

    荀彧嘴里正在嚼着一片茄子夹肉。

    这可是黾池一品天下的拿手菜。

    可这大冬天的,哪儿来的茄子呢?

    这可是蔡成在青州的发明:冬日暖棚。

    冬日暖棚的地面下铺设烟道,烟道直通附近的砖瓦窖,烧一窖砖瓦,就能保证暖棚中种植的菜蔬十几日不会被冻死。

    自蔡成中毒开始算,五年过去,暖棚技术已在大汉北方全面推广。

    冬天,无法大面积种植,那就多设置一些暖棚,专门种植菜蔬。

    所以,现在的大汉北方,百姓在冬季也能吃上新鲜的菜蔬了。

    何况,大汉推行的新《黄历》上还写着:要少生病,每日都要吃蔬菜。以菜下饭,人更健康。

    当然,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道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都是人体的必需品。

    现在,蔡成也不知道了。

    但大汉百姓听说这是成公子说的,那就肯定没错,照着做便是。

    成公子不会害百姓,这已经成为大汉北方百姓的共识。

    为了冬日多种植一些物种,北方的百姓在蔡成发明的暖棚基础上,又有了很多改良。

    荀彧终于把口中的茄子夹肉吃了下去,再用一口百果酿爽爽口,才笑着看向崔烈。

    “威考公恐怕不知,内阁在推行大汉新制时,还发放了《新制细解手册》,手册分类非常细,哪怕地方官吏对新制不了解、不理解,遇事时均可以查看相应的《手册》。

    “此《手册》不仅为大汉官吏所用,还可以效仿先秦时的商鞅,‘以官吏为师’。官吏便可以用《手册》来让百姓知晓大汉新制的内容。

    “更何况,五年普及蒙学,现大汉北方多数地区,蒙学后的孩子也都可以为百姓讲解大汉新制。

    “五年来,百姓皆已熟知大汉新制,为何各地官吏还需要时间来了解、理解大汉新制呢?”

    崔烈老脸涨得通红。

    他哪里知道内阁不仅在推行大汉新制,竟然还给大汉新制配发了《新制细解手册》。

    这些年来,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才智来研究大汉新制。

    如果有了《细解手册》,他们还用那么费力的理解和讨论吗?

    “为何吾等不知内阁下发了《新制细解手册》?”崔烈有点恼羞成怒。

    “各部、各署、各司均有,威考公竟然不知?”荀彧反问。

    “威考公,吾等细研大汉新制时,吾之理解,皆出自《细解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