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塑强汉 > 第212章 震惊连连(2)

第212章 震惊连连(2)(1/2)

    当然,此时的蔡成,根本回答不了杨彪的问题。

    他现在对大汉新制的理解,恐怕连这些前朝旧臣都比不上。

    上天给他改造了记忆,他现在对大汉新制的理解,只有非常模糊的印象——这也是他急于出京巡察天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停了停,蔡成补充道:“在我看来,‘桑弘羊三问’是体现一个王朝能否生存下去并不断强大的本质,但我现在尚无答案。”

    杨彪、崔烈、马日磾三人面面相觑。

    你没有答案?

    是你师尊没告诉你答案,还是你师尊也回答不了?

    如果“桑弘羊三问”连仙人都回答不了,这世上还有谁能回答?

    好吧,这一路上,他们这些旧臣本来就在结合现实,不断分析、判断大汉新制,如果能一起研究出个什么,或许还能青史留名。

    看到三人答应了下来,蔡成马上递过从保暖套中取出的水囊,让他们都喝口水,润润嗓子,然后再继续给他讲朝廷对“四年五灾”的应对。

    他发现,让他们三人来讲,自己有很多的惊喜。

    至少,他们不会陷于细枝末节当中,而是既能看到宏观,又能看到微观。

    这一点,恐怕连荀彧当前都做不到,或者说是做不好。

    荀彧作为丞相推行大汉新制,其中恐怕大半都是照葫芦画瓢,而自身到底理解了多少,恐怕还要再过上十数年,才能得到定论。

    杨彪继续他的讲述方法。

    第二个让杨彪震惊的,便是兖州地龙翻身后所发生的事情。

    杨彪还没习惯“地震”的说法,还是用“地龙翻身”。

    杨彪没有讲述地龙翻身后兖州的惨状,也没有说朝廷的动作有多快,更没说朝廷如何能从京州、豫州、徐州调集那么多的赈灾物资。

    杨彪所说的震惊有二:

    其一便是兖州地龙翻身后,竟然把已经露出苗头的瘟疫给控制住了;

    其二便是大河堤坝已经出现了裂隙,而地龙翻身后,又是三天的连绵大雨,结果大河竟然没有决口。

    经历了黄巾之乱的兖州,在蔡成入京之时,也只有三百万出头的人口,地广人稀,而且都是平房,发生地震,死不了多少人。

    但在古代发生了地震,最可怕的便是地震后的大雨连绵,然后便是瘟疫横行。

    先帝(汉灵帝)时期,杨彪一直在朝为官。

    他完整地经历了汉灵帝时期大汉北方发生的八次地龙翻身。

    其中至少三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瘟疫,其他五次,也发生了瘟疫,只是规模不大而已。

    这次兖州的地龙翻身,正值夏季,房屋倒塌、田地开裂,十数万人的死伤。

    如果不及时救治伤者,在连绵大雨的浸泡下,伤者很快也会变成死者。

    死者一多,又无人收尸,甚至不尽快把被埋住的尸体挖出来妥善处理,瘟疫很快便会不期而至。

    然而,这次兖州的地龙翻身,朝廷只是根据天文司的报告,说地动仪显示,京都东面发生了地龙翻身,然后内阁就马上派出快马,前去探查到底是在哪里发生的,灾情如何。

    同时,内阁还令厉志对各地治安军下达军令:治安军马上投入救灾。

    救灾极其有序,先救人,再保证饮食,然后快速处理尸体……

    而且,内阁马上给大医堂下令,大医堂仅用了一天时间,就集结了近千郎中及学徒,赶赴兖州,除救治伤者外,便是防止爆发瘟疫。

    与此同时,内阁还马上责成工部,派出有经验的水工,在御林军的护卫下,即时出京,沿着大河两岸去查看河堤的情况。

    同时,工部的工程大队也收到集结的通知,整装待发,准备去修葺大河堤坝。

    内阁诏令还以最快的速度,下达到了沿河的各郡县,要求他们尽快征辟徭役,守堤护堤,等工程大队到来后,则马上展开对堤坝的修缮与加固。

    如果不是这一连串的措施,本来地龙翻身就是人间惨剧,再加之地龙翻身后,天降大雨,无论是引发瘟疫,还是大河决堤……

    现在兖州地龙翻身已经过去了数年,杨彪、崔烈、马日磾三人,也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

    崔烈说,如果堤坝真的决口,必然会把灾难扩展到青州和冀州,大汉实在承受不起如此灾难。

    在三人的认知中,朝廷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大规模联合作业。

    天文司刚刚发出警报,内阁便行动了起来。

    随之,治安军、大医堂、工程大队、农部、户部……甚至是刑部都出动了——毕竟大灾来临,宵小之辈便会出没。

    内阁诏令:救灾、赈灾之时,任何官吏如果消极应对,事后,不仅其职位肯定不保,此生也将再无进入官场的可能。

    在大汉新制下,如若不能进入官场,就只能回家种田,而且还是自己亲自种的那种。

    如果没有蔡成创建的大医堂,没有数年来不断培养学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