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塑强汉 > 第211章 震惊连连(1)

第211章 震惊连连(1)(1/2)

    听到蔡成问起杨修,杨彪笑得眼睛眯着,脸上的褶子都张开了。

    他可以不把杨修的现况告诉别人,但成公子问起,他是一定要说,而且还要详细说。

    谁让杨修是成公子在弘农发现并一手提携的呢?

    杨彪可不认为青州刺史田奇重用杨修是公事公办。

    没有成公子举荐,青州会重用杨修?

    青州可是成公子的基本盘。

    杨修在青州得到重用,说明自己的儿子已经入了成公子的阵列。

    杨彪把杨修的事详细介绍给蔡成后,还略带得意地告诉蔡成:

    当年,就是杨修来京都后,为杨彪分析了一番大势,才让杨彪如梦初醒,马上放弃反对蔡成和新农体系的主张。

    看到杨彪唏嘘的模样,蔡成笑着安抚杨彪:“大汉新制唯才是举。便如文先公等反对过大汉新制之人,只要转为支持大汉新制,便可得到起复。”

    杨彪听了他竟然有机会“起复”,激动得差点老泪纵横。

    至于如何能证明他们这些前朝旧臣,确实已开始支持大汉新制,老奸巨猾的杨彪连问都没问。

    因为他在内阁完美应对了“四年五灾”后,确实从内心里开始支持大汉新制。

    他非常清楚,汉灵帝驾崩后,大汉已然风雨飘摇。

    如果不是蔡成入京组建内阁,推行大汉新制,不要说“四年五灾”了,哪怕是第一灾雍凉大旱再加上雍凉叛乱,都能给大汉致命一击。

    这次雍凉叛乱,可不仅仅是羌胡,还有西羌和雍凉的世家大族。

    如果不是护民军,仅凭原本朝廷的军队,哪里可能挡得住叛军?

    更何况叛军首先便偷袭了函谷关,京都洛阳就暴露在叛军的兵锋之下。

    没有护民军平定叛乱,恐怕整个中原都会陷入战火之中,大汉极可能不再存在。

    蔡成正向杨彪询问“四年五灾”朝廷是如何应对的,谁知马日磾、崔烈两人也凑了过来,硬要卸下杨彪的车厢,他们好一起与成公子聊天。

    崔烈刚刚睡了一小觉,中间醒来,便有人告诉他说公子曾想上他的车。

    几人让龙鳞卫帮着卸掉车厢,然后便迎着寒风,裹着被子,随意地坐在杨彪的马车上,听杨彪给蔡成介绍朝廷应对“四年五灾”。

    这杨彪不仅智慧过人,口才也是非常了得。

    他并没有平铺直叙的讲解,而是直接说出了一连串的震惊。

    第一个震惊便是蔡成发明的曲辕犁、播种机等农具,以及大汉新制。

    他没想到,在大汉新制下,在新型农具下,大汉北方竟然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潜力。

    如果不是大汉新制和新型农具,大汉北方的粮食产量,根本无法应对“四年五灾”。

    尽管在“四年五灾”的初始阶段,只有一个青州粮食充足、富甲天下,雍凉大旱只能依赖青州的援助。

    可在公历393年的兖州地龙翻身,冀州也富庶起来。

    虽然说兖州地龙翻身主要靠京州、徐州和豫州的援助,可雍州、凉州、幽州、并州、吉州、箕州,可全是冀州援助的。

    杨彪的结论是:能够应对“四年五灾”,大汉新制与新型农具,二者缺一不可。

    没有新型农具,大汉粮食产量不会提升那么多。

    而且在小冰河期初始阶段,气温连年下降,极大的可能粮食还会减产。

    没有大汉新制,大汉民众就不会有那么高的耕种热情,哪怕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也必然提高的有限。

    关键是大汉新制遏制了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盘剥农户与佃户。

    否则的话,趁着天灾不断,世家大族必然会大肆出手,哪怕过程中世家大族会施粥救人,可灾难过后,大汉的流民会数十倍、数百倍的增加。

    流民没房没地,要想活下去,便只能造反,然后给风雨飘摇的大汉捅上致命的一刀。

    杨彪的说法得到了崔烈、马日磾的高度赞同。

    他们两人也开始说起大汉新制的先进性和巨大的优势——有时候,先进并不代表着优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优势才能显现出来。

    转眼间,崔烈和马日磾已经在热烈地讨论起大汉新制的具体细节了。

    可见,这些前朝旧臣这几年中,没少研究大汉新制,甚至可能是在集体研究。

    从这些话中,蔡成也听出这些朝堂重臣的不同凡响。

    他们无论说什么,都会追根溯源,再由源头具体到推行过程中的问题,然后便会提出一项项的具体措施。

    蔡成心中暗道:“看来得尽快起复这些人,得让他们为大汉继续发光发热。”

    于是,蔡成打断了二人的讨论,笑问:“文先公、威考公、翁叔公,以诸公对大汉新制的了解和理解,大汉新制能否回答桑弘羊的‘盐铁三问’?”

    盐铁三问,是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时期,辅政大臣桑弘羊,向来朝辩论的贤良文学(民间的读书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