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质地。
就在“瑾车”风靡京城,造纸实验紧张进行之时,太子李君泽来访。
他如今对叶明搞出来的新鲜事物极为感兴趣,几乎是隔三差五就要来格物院转转。
“明弟,你那个‘瑾车’可是帮了孤的大忙了!”李君泽兴奋地说,“东宫库房整理,那些沉重箱笼,用了‘瑾车’,效率快了好几倍!还有户部那边清点粮仓,也在打听这东西。”
叶明笑道:“能帮上忙就好。这些都是小道,真正的大道,还在后面。”他引着李君泽参观了正在试验的造纸工坊,看着工匠们将捣碎的竹浆倒入纸槽,用竹帘小心翼翼地抄捞。
“这是……造纸?”李君泽拿起一张刚刚成型、尚显粗糙的竹纸样本,摸了摸,“质地似乎不如徽宣柔韧,但看起来纤维均匀,成本如何?”
“若此法成功,成本不及现有麻纸的三成。”叶明低声道。
“三成?!”李君泽倒吸一口凉气,他立刻意识到了这意味着什么,“若真如此,天下寒门学子,有望矣!”
“正是。”叶明目光灼灼,“待工艺成熟,不仅纸张成本大降,我们还可以利用活字印刷术,大量刊印启蒙书籍、农书、算学乃至兵法等实用典籍。知识不再被少数人珍藏于高阁,而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届时,世家赖以生存的学问壁垒,将不攻自破!”
李君泽听得心潮澎湃,用力拍了拍叶明的肩膀:“好!明弟,你放手去做!父皇那里,孤去说!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有了太子的鼎力支持,叶明的底气更足了。
他知道,推广廉价纸张和书籍,必然会触怒掌控着文化资源和舆论喉舌的世家集团,这将是比工坊织机、兵部革新更深层次的利益冲突,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但他无所畏惧。技术的洪流已经启动,思想的启蒙初见曙光。当知识的阳光普照大地时,任何试图阻挡的阴影,都将无所遁形。
他看着工坊里忙碌的工匠,看着纸上逐渐清晰的纤维纹理,仿佛看到了未来万千学子手捧书卷的景象。
这条路,他一定要走下去,而且要走得又快又稳。
与此同时,关于庆郡王李云峥的暗中调查,也在皇帝授意下,由内卫和叶明信任的暗线同步进行着。
一张针对世家和其潜在同盟的大网,正在悄无声息地撒开。
而叶明所推动的这一切变革,正是织就这张大网最坚韧的丝线。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