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群依旧有些担忧,问道:“这样分区域推行,会不会拖延太久?大同府的情况可经不起长时间的折腾。”
汪辉祖自信地说:“大人放心,最多不过两个月,就能建立起基础的秩序,半年的时间应该就能统一法律,让百姓都适应。”
李星群低头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个办法听起来可行,可以一试,不过我还需要再仔细考虑一下其中的细节,确保不会出太大的纰漏。”
送走李助等人时,日头已斜斜挂在西城墙。李星群踩着满地碎金似的阳光穿过回廊,推开内堂那扇雕花木门,昭姬正临窗翻看着一卷泛黄的书册,发间的银簪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
“还在看这些?” 他走过去,顺手替她合上窗扇,挡住猎猎的风,“外面商量的事情,我大概跟你说说?”
昭姬放下书册,指尖在书页边缘轻轻划过:“洗耳恭听。”
李星群将众人关于推行律法的争论简略复述一遍,末了叹道:“其实你若在外面商量,或许能想得更周全些。”
昭姬却摇了摇头,鬓边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现在我们势力越来越大,除了台面上的人,总得有暗线。李助他们是从五台县就跟着你的老人,信得过,可我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我的存在。” 她抬眸看向李星群,眼底闪过一丝狡黠,“何况,当初若不是某人提了些‘新奇想法’,朝廷也不会搞出锦衣卫,我如今自然更不能露面了。”
李星群闻言苦笑 —— 能提出跨时代东西的,整个大启恐怕只有自己。他摆摆手跳过这个话题:“不说这个了。你有什么要补充的?毕竟在场那么多人,没谁比你更了解契丹人。”
昭姬端正坐姿,神色渐渐凝重:“你们想打破旧秩序,让百姓期待新秩序,这思路没错。但这种混乱就像养蛊,万一冒出个能凝聚人心的势力,你们手里的兵够应付吗?”
“当然够。” 李星群语气笃定,指尖叩着桌面,“我在五台县练的五千重骑兵,全是从五台县带出来的子弟兵,虽说折损过些,如今早补回来了,对付些乌合之众绰绰有余。”
昭姬却没被他的自信打动,轻轻摇头:“就算骑兵里没有契丹人,可城里的契丹人若抱成团,人数少说也有几万。他们世代在此生活,熟悉街巷地势,真要拼起来,你的骑兵在巷战里施展不开,损失怕是小不了。”
李星群的指尖顿在半空,沉默片刻才低声道:“损失…… 或许会大些。”
“所以绝不能让他们抱团。” 昭姬的声音陡然转冷,“必须提前引导,打散他们可能凝聚的势力。”
“可具体该怎么做?” 李星群皱起眉,他擅长正面调度,这类暗中拆解的手段向来不拿手。
昭姬忽然捂嘴轻笑,眼尾弯成好看的月牙:“嘻嘻,靠你肯定不成。城里百姓的情绪煽动,交给我来;至于联络那些契丹贵族,分化他们的心思……” 她故意拖长语调,目光瞟向窗外,“就得拜托你的夫人了。”
李星群脸上一热,尴尬地挠了挠头:“到头来,还是得靠你们。”
“加油呀。” 昭姬笑得更欢了,指尖轻点他的胳膊,“我还想做你的陈平呢。这些暗里的操作就别跟外面说,你出去只说同意汪先生的法子就行。”
开封城的暮色带着皇城特有的庄重,宫灯次第亮起,将紫宸殿的飞檐镀上一层暖黄。赵受益站在殿门口的白玉阶上,手里摩挲着一枚通透的玉佩 —— 那是赵新兰十岁生辰时,他亲手雕刻的兰草纹佩。
“父皇。” 熟悉的声音从宫道尽头传来,赵新兰卸下银灰色的披风递给内侍,快步走上石阶,额角的纱布虽已换下,浅疤仍在,此刻被宫灯一照,竟添了几分柔和。
赵受益伸手握住她的手腕,指腹抚过她掌心的薄茧:“路上累着了吧?大同府的风霜,比京城烈多了。” 他拉着女儿往里走,殿内的暖炉烧得正旺,空气中飘着她从小爱喝的杏仁茶香气。
“还好,” 赵新兰看着案上摆着的鲤鱼焙面,金黄的面丝裹着糖醋汁,眼眶忽然一热,“父皇还记得我爱吃这个。”
“你在大同府啃了三个月干粮,回来总得补补。” 赵受益给她盛了碗杏仁茶,瓷勺碰在碗沿叮当作响,“听说你把大同府的事都交给李星群了?那小子毛躁,别让他给你捅娄子。”
“他办事还算稳妥,” 赵新兰抿了口茶,嘴角扬起笑意,“而且有一队人帮衬,错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受益的动作顿了顿,随即笑道:“这次给你的半年假,就该好好歇着,明日让尚衣局给你送些新料子,把那些盔甲都收起来。我那个柔弱的女儿啊,现在也变得坚强了。” 他忽然从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