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讲丞相。
刨去抢戏的网友们和外星人,丞相才是这本书的主角,不过实际上我分给丞相的笔墨并不多——鲁迅先生曾在其作品《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诸葛多智而近妖,实际上就是随着诸葛亮的形象自东晋开始不断完美化导致近代的诸葛亮形象已经是完人了,既然诸葛亮是完人,那么他的失败就要归咎于属下不听话、刘禅昏庸无能,以及老天拉偏架。
但是这样的完人形象并不好写,毕竟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智力取决于作者智力的上限,强行写一个超出作者能力的聪明人无疑会导致故事看起来太假,所以我决定用取巧的方法,也就是侧面描写居多,有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注意到了,诸葛亮的很多判断都是在单向透明的情况下做出的,而且相关情报我会提前在旁白中给出,只要稍微用心就能顺着脉络猜出丞相要干什么。
只有最后引导魏国和吴国的残余势力向外开拓的设定是先把发展趋势写出来才半路揭秘丞相其实早就在安排了——毕竟故事要结尾了总要稍微让丞相来点运筹帷幄的感觉,虽然让自己人跟着指挥棒走当然不容易,但是让敌人跟着自己的调动走就更难了。
然后我们来讲讲季汉阵营的其他人。
刘禅是以往大家认知中“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这个名头这些年已经没那么多人提了,阿斗也从昏庸无能的形象变成了“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顺带一提这句话是陈寿说的),不少人都觉得他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撑下来这么多年已经不错了。
毕竟看看晚年的孙权(把张昭堵在家里,放火烧门,把陆逊活活气死),再看看整出各种幺蛾子的曹丕,所托非人的曹叡以及后世各种拟人的君王,刘禅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刘禅在《三国演义》里面的很多蠢事在历史上都是没做过的,比如书上说第三次北伐势如破竹结果刘禅听信谗言把诸葛亮叫回来了——其实历史上根本没这事儿,当时诸葛亮带人打下武都阴平后就不再进军,而是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刘禅还因为此事再次恢复诸葛亮丞相的职务,本来就是个正常的取得战果适可而止的事情,结果《三国演义》里面为了诸葛亮的英明神武,就给刘禅扣了一口锅。
类似的还有处死刘琰,刘琰本来是因为造黄谣,结果《三国演义》把他被处死的时间放到了末期,澄清自己名声同时给胡氏主持公道的好事儿搞成了刘禅亲近小人残害忠良的证据。
说到底还是因为刘禅投降了,要是刘禅当初面对邓艾,来一句“我父子受蜀地民众供养数十年,今既不能安天下,又不能保民,当以死谢罪”,然后纵身一跃从城墙上跳下,没准谯周他们还得反过来拽住刘禅:
“陛下咱们不投降了,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外有姜维全师必来救应!”
所以啊,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JPG
本书中的刘禅自然不用面对历史上的难题,所以我尽量让他的形象与历史符合而非是《三国演义》里面那种拖油瓶,就是那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给大家添乱,在此基础上也不会故意给自己吃苦的类型。
毕竟很多人步入社会后发现,刘禅这样的领导都不好找。
再然后说说以魏延为首的老一辈季汉武将们——其实除了魏延,吴懿吴班陈式高翔在历史上的记载都很少,不少人连最后结局也没有,不过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性格人设可以随便发挥。
魏延作为唯一规格笔墨比较多的老将,在本书中主要担任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形象,丞相最后一场仗交给他打,未尝没有弥补这位老将的心态在里面。
而以杨仪为首的文臣们则担任了“震惊の路人”的角色,基本上网友们送来点什么厉害的东西都是他们负责震惊,毕竟同样的东西给武将这边,大老粗们只会大呼一声“还有这么厉害的东西呢?再来点!”
毕竟负责后勤和民生的文化人更容易看出来网友们送来的东西是多么划时代。
而因为没有斗将环节,所以姜维、关兴、张苞这样的年轻将领其实戏份已经被挤压的很少了,虽然大家习惯他们的勇武,不过军队里毕竟是要听从上级安排的,让年轻人带着老将多少有点不切实际,所以他们负责的都是网友们带来的科技产品,毕竟“年轻人学得快”是许多地方的惯例和口号。
说完了季汉这边,再说曹魏。
首先说说司马懿吧,毕竟是三国文里面的惯例大BOSS。
最后洛阳之战的时候司马懿的做法很多人看来符合他前半生的表现,也有人觉得不符合老乌龟的形象,本质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认为司马懿是个野心家,但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顾一切要篡位的野心家——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国的败局已定,汉军这边的一系列计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