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看到这里的各位。感谢你们读到这里,丞相和网友们的故事告一段落,希望你们看得开心。
关于刘禅最后的留言,其实本来想全程用古文风格的,但是古文是很难传递刘禅那种恶作剧心态的,所以到了最后还是决定最后几句话用白话。
还有一些内容在完结前来不及插进去了,比如戴宗怒斥罗马的使者不懂礼数,然后这条时间线的后世人们就感慨“子剔成废君,戴陵殴蛮夷之君,戴宗那一代居然只能斥责罗马的使者,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子剔成就是后人牵强附会的戴陵的祖上,出自戴氏取宋(战国中期宋国的权臣、宋戴公在400多年后的后人子剔成废掉宋桓侯而自立,由于子剔成是宋戴公的后人,所以在《史记》未写被篡夺君位)。
然后书完结的时候照例要解释下创作背景。
就像我早先跟一些书友说过的,这本书是用来练手的,用于熟悉一下群像写法,题材是很多人在知乎看到过的“假如给诸葛亮XXXXX,他能否北伐成功”,早先很多人担心这本书写不长或者写一半就因为种种原因圆不下去了,其实早先这本书做好大纲后没有太大的平衡问题(因为作者会控制物资强度),包括刘禅最后留言的结尾都是早就预定好的。
不过说实话,这本书群像的经验积攒一般,我最先学到的经验其实是不要写长句子,明明几年前我刚写书的时候,“断句太频繁是作者没本事的表现”才是主流认知。只能说现在大家都是用手机看书,电脑端的问题跟手机正好相反。
当然有人觉得练笔的作品肯定会写一半就太监,恩,这个只能说前人砍树后人暴晒了,不过至少我写的四本书里面除去第一本因为种种原因花了很久时间后才完结,剩下的三本(包括这本)都是正常完结的,毕竟我写书前就会想好怎么收尾。
当然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是完全按照大纲写的,按照大纲的话,原计划火药要等洛阳的时候才能做出来可供实战的武器,在长安之前都是冷兵器战斗,这么计划的原因是热武器一旦上了战场,在网友们拉偏架的前提下,汉军会跳过原本历史上宋朝到明朝阶段的火器应用弯路,到时候哪怕是明末孙元化、孔有德级别的火器应用水准,对冷兵器部队也是降维打击。
昔日明清浑河大战,精锐的戚家军和白杆兵对战八旗军战败虽然原因众多,不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清军准备的楯车导致明军火器(轻型为主)威力发挥不出来,而明军又不能反制清军的火器,最后戚金所领浙兵一营全军覆没,白杆兵也伤亡惨重。
而此前没有见过火器的魏军面对装备虎蹲炮的汉军,自然表现更加捉急,当然这会导致魏军在此之后所有的表现都像小丑,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应该有书友注意到,本书中很少有将领单挑的情况,大部分时候是士兵结阵作战,然后直到其中一方撑不下去了溃逃,另一方追击的时候产生大量斩获,这虽然不符合大家对《三国演义》的印象,不过实际上哪怕《三国演义》小说里,后期也很少有斗将单挑的情况,姜维射死郭淮的事情发生在兵败落单的时候,文鸯骑兵大队里面七进七出也是逃亡过程中,这是因为前期三国其实大兵团作战少,斗将可以有效激励士气,减少己方损伤,但是后期大兵团作战,双方大将单挑就很少了,我只记得有个赵云全家桶,其他的都是将领身先士卒冲阵,盯着对面将领砍,没几个单挑的了。
历史上的情况估计也差不多,比如宋朝的时候依然存在“斗将”的情况,不过主要是低级军官之间才会出现,但也有岳飞这种高级将领斗将的情况,大部分斗将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而非你来我往大战几十回合,本书描写战争场面的时候基本也遵循这个原则——以军队之间的战斗为主,但是将领们手痒的时候(或者极端劣势的时候)也会斗将。
有书友总结过,本书是在拍脑袋和严谨之间来回切换——其实写的初衷就是让网友们负责不着调,而诸葛亮如何用这些不着调的支援想办法匡扶汉室,
也有人提出过为什么要留下马谡不杀,要打低星——其实季汉这边很多人历史上都有黑历史,刘禅杨仪魏延李严谯周之类的就不说了,哪怕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姜维,历史上也有大败而归,跟诸葛亮留下的文臣班子不和、跟自己老师的亲儿子闹矛盾的情况,即使是美化过的《三国演义》里面,也有九伐中原多次被对方料中、不听手下建议导致原本取得的战果又被吐出来的情况,既然我们对后者宽容,那么也不该苛责本书中还没来得及犯大错的前者。
毕竟就算是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都有它的用处.JPG。
那么在网友们的支援改变历史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历史人物在本书的故事中发光发热而不是脸谱化,就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了,很多人在历史中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所以好发挥,反正我写了你也不能说写的不符合人物形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比如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