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半突然起了风,苏羽被窗纸的响动惊醒。他起身点灯时,看见神龛旁立着个黑影,银亮的月光从破门缝溜进来,照亮了那人腰间悬挂的玉佩 —— 是块雕着麒麟的羊脂玉,在乱世里这般贵重的物件,实在太过扎眼。
“奉孝说你这里缺笔墨,” 来人掀开兜帽,露出张清癯的脸,竟是那日在颍水岸边未曾露面的郭先生,“我从司空府库房寻了些,还能用。”
他身后跟着两个仆役,正往供桌上搬木箱。苏羽打开其中一口,里面整齐码着松烟墨,墨锭上的 “延平” 二字,是洛阳城破前最有名的墨坊印记。
“先生是?” 苏羽注意到他袖口绣着暗纹,那是汉室宗亲特有的云纹样式。
“姓刘,单名一个协字。” 男子拿起支狼毫,指尖在笔锋上轻轻拂过,“十年前在洛阳太学,见过令尊一面。”
苏羽心头剧震,手中的烛台险些落地。他望着眼前这个眉宇间带着倦色的男子,突然明白郭嘉染血的手帕为何总藏在袖中 —— 那上面或许不是咳血,而是替这位流亡的天子遮掩行踪时沾上的污渍。
“许县的孩子们,” 刘协突然望向窗纸外的星空,那里正有流星曳过,“不该只识得刀枪。”
天快亮时,刘协带着仆役悄然离去。苏羽打开最后一口木箱,里面竟是卷《仓颉篇》的孤本,泛黄的绢帛上题着 “建安三年秋”,墨迹里还能看见淡淡的泪痕。
“先生你看!” 阿福揉着眼睛跑进来,孩童手里举着支抽新芽的柳枝,是从井台边折来的,“它活过来了!”
晨光漫过断墙时,孔庙的钟声突然响了。是陈二郎找到的半截铜钟,用麻绳悬在残梁上,少年敲响它时,灰儿从屋檐下飞起来,断了的腿已经能勉强站立,在晨雾里盘旋成个小小的黑点。
苏羽站在阶前望着陆续赶来的孩童,他们手里大多攥着树枝或木炭,眼神里闪烁着他在洛阳城头见过的光 —— 那不是绝望的余烬,而是乱世里倔强燃烧的星火。
李家阿姐领着女孩子们在清扫庭院,老卒们把打磨好的竹简搬到廊下,张屠户家的婆娘又挎着竹篮来了,这次里面装着刚孵出的小鸡,叽叽喳喳地在供桌下跑来跑去。
“先生,该上课了。” 陈二郎将灰儿放在窗台上,少年眉骨的疤痕在晨光里泛着浅金,“我已经把字写在门板上了。”
苏羽转身时,看见那块被战火熏黑的门板上,用白石灰写着大大的 “人” 字。风穿过破庙的窗棂,带着远处颍水的潮气,将孩子们齐声诵读的声音送向天际 —— 那声音稚嫩却坚定,像无数株破土而出的新芽,正奋力顶开乱世的瓦砾。
他想起刘协离去时说的话,这位颠沛流离的天子,或许早已明白所谓江山,从来不是宫墙里的龙椅,而是这些在尘埃里挣扎着长大的孩童。当他们学会用笔墨而非刀剑书写命运时,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终会等来真正的春天。
灰儿突然从窗台飞起来,在孔庙的上空盘旋三匝,然后朝着许县的方向飞去。苏羽望着那抹灰色的身影渐渐融入晨光,恍惚间仿佛看见无数微光正在汇聚 —— 颍水岸边老卒的断袖,郭嘉染血的手帕,张虎射向追兵的利箭,还有此刻孩子们朗朗的书声,都在这乱世的长夜里,慢慢凝聚成照亮前路的火炬。
阿福突然拽了拽他的衣角,孩童指着东墙根,那里有株蒲公英正迎着风舒展绒球,无数细小的种子乘着气流升起,在阳光下闪烁成一片流动的星河。
“先生你看,” 阿福的声音里满是惊奇,“它们要去很远的地方呢。”
苏羽抬手挡住刺眼的阳光,看见那些白色的伞盖正飘过许县的城墙。
曹操悄悄走到苏羽身边,低声道:“这位先生好眼光,竟能说动袁公路。” 他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显然已注意到苏羽在其中的作用。
苏羽拱手笑道:“孟德公过誉了,我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张将军勇猛无双,此等功劳本就该属于他。”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斥候滚鞍落马,连滚带爬地冲进帐内:“报 —— 启禀盟主,吕布率领三万铁骑,已到虎牢关下!”
“吕布?” 众人闻言皆变了脸色。华雄已如此勇猛,那号称天下第一的吕布又该是何等威势?
袁术脸色煞白,踉跄着后退半步,撞在案几上。案上的酒壶摔落在地,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苏羽却向前一步,朗声道:“诸位不必惊慌。吕布虽勇,却非不可战胜。我有一计,可退吕布大军!”
帐内众人齐刷刷地看向苏羽,目光中既有怀疑,又有期待。曹操抚着胡须,眼中精光一闪:“哦?先生有何妙计?不妨说来听听。”
苏羽微微一笑,走到帐中央,指着悬挂的地图说道:“吕布虽勇,却有勇无谋。其麾下铁骑虽精锐,却久战疲惫。我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