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羽说道:“我们一定会坚守在这里,不辜负钟太傅的期望。我们会把更多的孩子招进来,让他们学到知识,成为有用之才。”
明远也说道:“是啊,我们还要把这里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地方的学舍,让大家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的火种才能更快地燎原。”
阿禾笑着说:“那我们以后要更加努力了。我会多做些好吃的,让大家有更多的力气办学。”
孩子们也纷纷表示,他们会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看着大家充满信心的样子,陈先生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他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
夜色渐深,学舍里的灯火依旧明亮。新刻的 “笃行” 木牌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与 “守拙” 木牌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希望的故事。檐角的水滴落在地上,发出叮咚的声响,像是在为这美好的未来伴奏。
月光穿过窗棂,洒在孩子们熟睡的脸上,也洒在陈先生、明远、苏羽和阿禾忙碌的身影上。他们知道,虽然前路依旧坎坷,但只要心中的火种不灭,他们就会一直走下去,直到那燎原的大火照亮整个天下。
随着学舍的声名逐渐远扬,周边地区的学子听闻这里有与众不同的教学,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小小的学舍变得热闹非凡,原本空旷的院子时常挤满了前来求学的孩子,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神情像极了当初第一批踏入这里的学生。陈先生、明远、苏羽和阿禾看着这场景,既欣喜又感到压力倍增。欣喜的是他们的努力有了成果,吸引了更多孩子追求知识;压力则在于要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他们决定扩建学舍。然而,扩建谈何容易,资金的短缺成为首要难题。陈先生整日为此事奔波,拜访当地的乡绅富户,向他们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能得到资助。明远则和苏羽一起规划扩建的蓝图,他们在纸上反复勾勒,思考着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打造出更宽敞、更适宜学习的空间。阿禾也没闲着,她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还在学舍里开设了一些简单的手工课程,带着学生们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拿去售卖,试图凑集一部分资金。
日子一天天过去,筹集资金的过程艰难而缓慢。有些乡绅对教育的意义并不理解,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拒绝了陈先生的请求;手工艺品的售卖也并非一帆风顺,销量时好时坏。但他们没有放弃,反而愈挫愈勇。陈先生依旧每日外出,哪怕遭遇再多的闭门羹,他也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向每一个人讲述学舍的理念和对孩子们的重要性。
就在他们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一位曾经在学舍短暂学习过的孩子,后来跟随家人去了远方经商,如今已成为一位颇有成就的商人。他听闻了学舍的困境,深受感动,决定慷慨解囊,资助学舍的扩建工程。有了这笔关键的资金,学舍的扩建终于得以顺利进行。
在扩建的那段日子里,所有人都齐心协力。陈先生亲自监工,确保工程的质量;明远和苏羽也常常放下手中的书本,加入到帮忙搬运材料的队伍中;阿禾则为工人们和师生们准备一日三餐,让大家在辛苦劳作后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学生们也积极参与,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力所能及地帮忙打扫工地周围的卫生,为大人们递水送毛巾。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的学舍终于建成。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摆满了各方捐赠以及陈先生他们多年积攒下来的书籍。新刻的 “笃行” 木牌被郑重地挂在新学舍的门口,与一旁的 “守拙” 木牌相得益彰,它们见证着学舍的成长与变迁。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师资力量变得紧张起来。现有的老师分身乏术,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陈先生意识到,必须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才能让学舍持续发展下去。于是,他和明远、苏羽商量后,决定开设一个教师培训课程,不仅针对学舍内部想要提升教学能力的老师,也面向周边地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人。
培训课程的筹备工作繁杂琐碎,他们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整理教学资料,还要确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陈先生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亲自编写了一套适合初学者的教学指南,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要点。明远和苏羽则负责收集整理优秀的教学案例,以便在培训中与大家分享讨论。
培训课程开始后,陈先生他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白天,他们要给学生们上课,晚上还要为参加培训的老师授课。尽管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充满着坚定和热情。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学员虽然有一腔热情,但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