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她难产时婆婆在打麻将,孩子高烧时婆婆说“晦气别找我”。
丈夫总劝她放下:“妈活不了几年了。”
社区群里都在指责她不孝,却没人记得她月子里啃冷馒头落下的胃病。
离婚后她取出存折里所有钱——那是她母亲捡废品攒的童童救命钱。
登机去海南时,张素芬关掉满屏谩骂的微信群。
阳光刺眼,她却觉得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次真正看见蓝天。
窗外的天空压得很低,一片沉甸甸的铁灰色,云层厚重得令人透不过气。张素芬背对着这沉闷的天光,立在客厅中央,脚下是那只磨损了边角的行李箱。丈夫李国强的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着粗粝的水泥地:“素芬…再想想?妈她…真没几天了。”
她没回头,目光钉在客厅墙上那张蒙了层薄灰的全家福上。照片里的童童才三四岁,扎着两个冲天辫,笑得缺了颗门牙,正依偎在她怀里。那时她年轻,眼角还没有这些深重的纹路,但眼底深处,已经悄然沉淀下一些再也化不开的东西。
“这话,”张素芬的嗓子也有些发紧,声音却平稳得出奇,像结了冰的湖面,“你说了多少年?‘妈老了’,‘妈身体不好’,‘妈活不了几年了’……从童童还在我肚子里,你就开始说。”
李国强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嘴唇嗫嚅着,终究没发出声音。门外传来一阵搬动的响动,伴随着快递员中气十足的喊声:“李国强家!大件儿!轮椅到了,开门签收一下!”
那声音穿过门板,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宣告意味。张素芬嘴角极细微地向上扯了扯,一个毫无温度、近乎嘲讽的弧度,在她脸上短暂地停留了一瞬。她终于转过身,提起那个陪伴她多年的旧行李箱。箱子很沉,里面塞满了她大半生积攒的、真正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她的动作很慢,但异常坚决,没有再看李国强一眼。门轴发出滞涩的“吱呀”一声,隔绝了身后那个她经营了四十年的“家”,也隔绝了李国强瞬间塌陷下去的肩膀和那张失魂落魄的脸。
楼道里,崭新的轮椅包装箱靠在墙边,庞大而突兀。张素芬拖着箱子从旁边走过,箱底的滚轮碾过水泥地面,发出单调而执拗的声响。她脑中却无法控制地闪回另一个模糊的画面:刺骨的寒风卷着鹅毛大雪,医院门口冰冷的台阶,自己笨拙地挺着沉重的肚子,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每一步都踩在虚浮的棉花堆里。腹中一阵紧似一阵的剧痛,汗水浸透了棉袄的内衬,冰凉地贴在背上。旁边搀扶她的母亲,脸色比她还要惨白,焦急地一遍遍回头张望。那时,她们刚刚从婆婆打麻将的棋牌室出来,只得到一句隔着烟雾、不耐烦的敷衍:“生个孩子多大点事儿?自己走着去!没看我正忙着听牌呢么?”
那个雪夜医院门口绝望的冷,仿佛穿透了三十年时光,再次裹住了她。她下意识地收紧了抓着行李箱拉杆的手指,指节绷得发白。楼道里残留的饭菜油烟味混合着新纸箱的工业气息,沉闷地压迫着呼吸。她加快脚步,只想尽快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
……
新租的房子在城南老区,一室一厅,狭小,墙壁泛着陈年的黄。但窗户很大,外面是几棵枝叶稀疏的老槐树,阳光能毫无遮拦地泼洒进来。张素芬把行李箱放在客厅中央,环顾着这个陌生的、真正只属于她自己的空间,一种近乎虚脱的疲惫感,夹杂着一种陌生而尖锐的轻松感,同时攫住了她。
手机在口袋里嗡嗡作响,震动个不停。她掏出来,屏幕上,那个名为“幸福里大家庭”的社区微信群图标右上角,红色的消息数字正疯狂地跳动攀升,像某种不祥的警报。点开,密密麻麻的文字瞬间涌了出来。
“6栋的张素芬真离了?就为不让老太太进门?啧啧,六十的人了,咋这么狠心呢?”这是住楼下的王阿姨,她儿媳妇刚给她生完二胎,正享受天伦之乐。
“就是!老话说得好,屋檐水点点滴,她这样对婆婆,以后自己老了,儿子媳妇有样学样,看她咋办!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 李大爷的发言带着不容置疑的道德高度,仿佛他是幸福里社区的伦理仲裁者。
“李工多好一个人啊,孝顺,工作也体面,伺候老娘天经地义。她倒好,拍拍屁股走了?还拿着钱?听说存折里一百多万呢!这心肠……唉!” 赵姐的叹息里充满了对李国强的同情和对那笔钱的揣测。
“棺材瓤子都快盖上了的人,跟她计较啥?年轻时候再大的气,忍忍不就过去了?现在弄得家破人散,孩子都跟着丢脸!作孽!” 孙老太太的语音消息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语气激烈。
一条条信息,像淬了冰的针,密密麻麻地扎过来。屏幕上跳动的文字扭曲着,幻化成一张张熟悉又模糊的邻居面孔,他们站在道德的云端,挥舞着“孝顺”、“宽容”、“大局”的旗帜,居高临下地对她进行缺席审判。一股冰冷的怒气,混合着早已习惯的、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从张素芬的脚底直冲头顶。她指尖冰凉,几乎握不住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