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 > 第155章 尘烟散尽

第155章 尘烟散尽(1/2)

    张巡凑到傅斯年跟前,小声耳语:“天师,史思明这人可不能信任啊!”

    傅斯年递过去一个安心的眼神,表示他心里有数。

    此时永王李璘从外面走进来,这是刚刚完成叛军的收编。

    互相见礼后,史思明更是亦步亦趋跟定了永王,看来抱大腿的想法极其坚定。

    安庆绪怎么处理,还要发回长安让李隆基决定,傅斯年现在的任务是清理范阳地区的事。

    傅斯年继续率军北上,与从渔阳登陆、早已横扫叛军老巢的那五万人马汇合,十万大军对河北诸地展开了地毯式清剿。

    剿什么?剿豪门士族。

    武则天把关陇贵族清理了一茬,让山东豪族感受到了他们的虚弱,趁着皇帝老迈发难了。

    安史之乱的背后,就是他们在支持。

    大唐要想继续辉煌,内部的问题才最应该解决。

    大约一个月左右,河北、山东之地尽数清理完毕。

    此时的大唐已经彻底缓过气来,各地勤王大军汇聚在长安城内。

    站在城头,俯视着城下整齐的大军,李隆基好像又回来了壮年。

    只是斑白的两鬓,以及佝偻的脊背,还是暴露了他的虚弱。

    太子李亨正在带领众将士誓师,将军们好像也更愿意相信太子能带领大唐重现昔日的荣光。

    其实他们未必是多么信任太子的能力,只不过他们是肯定不会再对老迈的李隆基抱有幻想了。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皇帝的一系列错误决策,是导致叛乱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但让郭子仪等将领好奇的,是重阳教的反应。

    真是底蕴深厚啊!居然能从海外出兵十万勤王!

    更让人不解的是,看样子他们支持的对象,居然还是皇帝陛下,而不是太子。

    难道重阳教的卦象显示,天命还是在老皇帝身上?

    现在没有任何人会怀疑重阳天师的神算,能算到二十年后的叛乱,世人没有不信服的。

    这一点也是李隆基最后的慰藉。

    现在的他,感觉非常孤独。

    自从回到长安以后,杨玉环居然跑到重阳宫出家了。

    在马嵬驿,她看懂了李隆基的选择。

    如果不是傅斯年及时赶到,恐怕李隆基对于牺牲她这个贵妃,基本不会有什么迟疑。

    在权势和爱情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

    此时的洛阳,已经是叛军最后的据点。

    坐困愁城,严庄十分无奈。

    军心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崔乾佑虽然能战,却不善于调和人际关系,导致许多将士不愿意服从他。

    东边有刚刚抄了他们老窝的异族大军席卷而来;西边是大唐的精锐部队,正枕戈待旦,只等踏破潼关。

    南边,永王李璘招募江南勇壮,虽不精锐,也胜在钱粮充足。

    此时的严庄毫无办法,只能选择用欺骗的方法拉拢士兵。

    可是没想到,让他彻底断了念想的,不是他想象中的数十万铁骑,而仅仅是朝廷颁布的一项法令。

    即:凡叛军士兵,只要愿意弃暗投明,朝廷将不予追究责任。只需要士兵继续戍边三年,就能自己选择去向。

    各路大军汇聚洛阳周边,却是围而不攻。

    月余的时候,伪燕临时招募的五万士卒几乎跑光了,原本的十万叛军也有不少投诚。

    甚至出现了多支部队集体起义,打开了城门一起出奔。

    严庄知道,这一切行为都是钝刀子割肉,只是不想损失过大而已。

    在城门打开的那天,如果唐军愿意,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攻进城内。

    “哎!大势已去呀!”严庄经过短暂的考虑后,不再抱有幻想,向唐军传递书信,商量投诚的问题。

    他还罗列了许多条件,但收到的回复简洁明了,让他必须无条件投降,而朝廷所能做到的,就是免他一死。

    就这样,历时一年左右,安史之乱被平定了。

    李隆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傅斯年回朝。

    屏退了所有人,李隆基激动地对傅斯年说:

    “天师,还请你助朕重掌大权!诸将奉令太子,一切以他马首是瞻,竟集体上表让朕退位!”

    傅斯年平静地看着李隆基,编了个善意的谎言:“陛下,请恕我直言,你应该答应他们。”

    李隆基如遭雷击,踉跄着后退几步,喃喃地道:“难道连你们重阳宫也不支持寡人了吗?”

    傅斯年摇头:“陛下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你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承受大唐气运,若不退位,恐怕……”

    李隆基将信将疑,这种说法毕竟没法验证。

    可说这话的是重阳天师,对方又在一开始就倾力支持自己。

    如不是重阳宫,可能在马嵬驿他就彻底失去了权力……

    问了傅斯年许多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