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综武:春秋仙甲,我有一剑问天人 > 第三十七章 王杨党争

第三十七章 王杨党争(1/1)

    王钟阳转头对着魏屠苏一笑,缓缓走到那宫门外,此刻虽然宫内不断有太监高声催促,却依旧有数十名官员恭敬守在门口。

    他们在等候自己的领袖。

    王钟阳步入人群,立马就有人双手捧着一套大红官服走到近前。

    古稀老人脱下身上麻衣,换上那绣有仙鹤图案的大红官服。

    脸上那副人畜无害的笑容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大权在握的森冷气焰。

    这才是后隋吏部尚书,士林“王党”领袖的风范!

    一众官员露出振奋的笑容,齐齐拱手喊道:

    “恭迎尚书大人回京!”

    王钟阳迈步当先,带领众人进入宫门。

    魏屠苏看着众身影消失在宫门之内,依靠在一株墙柳边自言自语道:

    “王钟阳,别让我失望啊!”

    ................

    一众官员排成两列,站在那大殿之外。

    王钟阳抬眼看向殿门口挂着的鎏金牌匾,将“勤政殿”几个苍劲浑圆的楷书大字和匾额左侧下方“臣王钟阳敬书”五个恭楷的小字都能在眼中。

    发出发不可察的一声叹息。

    殿门外当值的太监见众人到齐,方才喊道:“众臣上殿!”

    两列官员雁行般进了殿门。

    大殿之内,那金龙环绕的须弥座上,杨政道居然已经坐下。

    按照春秋各国礼制,朝堂之上均是官员先道,而后君主才从后殿上朝。

    可今日杨政道却一反常态,早早抵达了勤政殿。

    王忠阳明白,这是杨政道在表达对自己的歉意。

    众人站定,殿外便传来了一记清脆悠扬的铜磬声。

    这便是开始议事的信号,杨政道立刻宣布:“议事吧。”

    说罢便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不问朝政的模样。

    众臣子倒也习以为常,纷纷看向各自领袖,他们才是今日的主角。

    在众人或期待或惊疑的目光中,同样身穿一品官袍的杨素率先开口:

    “禀王上,今日吏部尚书王钟阳已经省亲返京,您拟定的吏治改革之策可以宣布了。”

    杨政道尚未说话,王钟阳便说道:

    “什么吏治改革?臣作为吏部尚书为何不知晓?”

    杨党一派官员看着这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老头,无不感到阵阵头疼。

    朝堂之外已经打生打死,甚至你自己都在浩然城外提出了科举之策,现在又装无知,这老头实在太过无赖!

    杨政道瞄了一眼杨素,轻声解释道:

    “这吏治改革之策是丞相进谏的,当时王尚书你并不在京,所以并不知晓此事。”

    “既然臣不在京,那这未经我吏部审核的策略如何作的了数?这吏治,可是吏部在管啊,王上。”

    王钟阳言辞犀利,开口便点出这吏治改革之策来路不正,做不得数。

    杨政道一笑,点头道:“王尚书你说的也有道理。”

    杨素目光一凝,脸上浮现惊讶神色,这番话从一向谨慎顺从的杨政道嘴里说出,使他惊愕地睁大了双眼。

    众官员也有些吃惊,不知道须弥椅上的这位今日怎么会这么反常。

    放在以前,杨政道绝不会明确站位王、杨其中任何一位,都是任由他们争的面红耳赤。

    最后拿出一个结果给他,他才会宣布下令。

    可今天杨政道居然开口赞同王钟阳的说法,这绝不是心血来潮这么简单。

    其中必有缘由,难道这傀儡国君终于醒悟了?

    王钟阳同样愣住,半晌才回过神来,长身一躬,笑道:

    “王上英明!”

    杨素目光转而紧盯向王钟阳,沉默了片刻,方才开口。

    “既然如此,那这吏治改革就暂且放在一边,今日臣还有要事禀报。”

    “丞相但说无妨。”杨政道有些惊慌。

    “禀王上,如今春秋各国争端愈演愈烈,光最近一个月,后隋三州边境已经爆发大小战事十余起,死伤士卒百余人。”

    “东越等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请王下下令,尽起我后隋大军,不日宣战!”

    杨素声音虽然压着,但仍然近乎吼叫

    这一声低吼把本来十分安静的大殿震得回声四起。

    杨政道面色难看至极,正在他不知道如何回答之时,王钟阳说话了。

    “王上,我后隋积弱已久,决不能当那率先挑动战事的人。”

    “臣有一策,如果施行,十年之内必然让我国国力强盛,到时候再逐鹿中原,也为时不迟啊。”

    杨政道抓到了一般救命稻草,连连点头,慌忙询问是什么救世良策。

    两人一问一答,一时间竟把杨素晾在一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