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半吊子的道士 > 章一百八十四 民心

章一百八十四 民心(1/2)

    纸包不住火,遮掩不住火光,也隔绝不了温度。

    两日来京中议论声不断,初时百姓自然不信杨将军行刺陛下。

    在他们的印象中,杨将军深受和帝和陛下的信赖,在和帝病危时独挑大梁,平定叛乱。之后又多行仁义之策,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好日子,这样忧国忧民的杨将军怎么会行刺陛下?

    然每日宵禁之前没有停息过的喊话声让百姓的信心一步步减弱,期间也有人站出反驳,有寒门书生,有退伍老卒,有街头小贩,甚至还有地痞流氓,但都立刻被不知何处的反驳淹没。

    说杨启其实刚愎自用,依靠和帝信任胡作非为,不仅在朝堂上独断专行,无视圣上,还紧握兵权拥兵自重,更是在各处拉拢人心,造反之心早已昭然若揭。

    百姓渐渐没那么坚定了。

    启年殿。

    “他们胡说八道!谁给他们的胆子?朕要把散播谣言的人抓起来,一个不漏!”赵启年听完洪公公的禀报怒不可遏,一掌重重地拍在了书案上。

    洪公公垂下头,犹豫了一下,低声道“陛下,如今京中百姓人心惶惶,老奴猜勋贵大臣们定会借此起事,对杨将军不利。”

    “如何个不利法?”

    “勋贵会让陛下处罚杨将军以明正典刑。”

    赵启年轻笑一声,“不是已经将义父关进大牢了吗?还要怎么个处罚?”

    洪公公抬眼又马上低头,“陛下,行刺陛下可是死罪。”

    赵启年一愣,有些惊慌,“义父并非真的行刺朕,怎么能判死罪?”

    “陛下,大多百官不知道,百姓也不知道。”

    赵启年猛得喘了两口气,“那便着人告知天下,将真相说出。”

    洪公公欲言又止,终是没有多说。

    他只是赵启年的贴身公公,不应该议论政事,更不应该进言,所以只好点头应下。只是如今李相病重不能理政,能向陛下进言又愿意帮助杨将军的可不多了。

    “起驾,朕要去天牢。”

    “喏。”洪公公说完躬身退下,却是不着痕迹地对着梁上打了个手势。

    他走出启年殿,命人安排好赵启年的车架,在门口等了一会儿便见屋檐上跳下一人。

    “洪公公有事?”泰正依旧穿着一身白袍,在宫内满是朝服的地方尤为显眼。

    “陛下尚不知晓李相的病情,也不明白杨将军如今的处境,老奴不便说,还需你们师徒告知陛下。”

    泰正嘴巴微张,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其实我也不知道。”

    洪公公沉默了一会儿,摇头失笑,才想起面前是个不大的孩子,“那你偷偷出宫去李相府找户部尚书陈康,将宫里的消息传给陈大人。”

    “陈尚书应该知道情况呀?”泰正疑惑地问道。

    洪公公叹了口气,“陛下的心有些乱了,得有人替陛下理清头绪才行。”

    正午的阳光照进屋内,晒在身上暖洋洋的。

    李敬澜捧着本书坐在床上静静地看着,时不时转头看一眼坐在椅子上安静看书的李从文,嘴角总要忍不住勾起却又马上抚平。

    既欣慰又担忧。

    书上的句子经常晦涩难懂,所以李从文看不了多久就要转头问问。

    “爹,这句什么意思?”

    李敬澜看了眼李从文手指的地方就知道是什么,耐心地解释完见李从文依旧盯着自己,不禁笑了笑,“怎么了?”

    “爹,这些书上的道理大多都太难懂,就算你说了我也不理解啊。”李从文懊恼地挠头,觉得读书比练剑难太多。

    “不理解也要记牢,以后遇上你便懂了。”

    “可这里面的道理太多,我怕记不住。”

    “那就强行记住。”

    “为什么?我大哥二哥不是记得很牢吗?您怎么不准他们当当官?”李从文觉得他爹可能算不上一个好先生,至少学堂的先生在有人不懂的时候还会说说典故帮助他们理解,他爹却只让他记住。

    李敬澜叹了口气,“他们是因为要记住而记住,你不是。”

    李从文一愣,不觉得自己跟大哥二哥有什么不同,“那陈大哥呢?”

    “那是陈老给康儿开了个好头。”

    李从文挠头,越问越不明白,干脆放下书问起了他更关心的事情,“杨叔的处境不妙。”

    “是。”

    “刚才陈大哥去了宫里,我告诉他让陛下带兵把造势的勋贵家给围了,逼他们放过杨叔,不准再散布谣言。”

    “就算成了,那也只会让陛下与勋贵们离心离德,这对鸣武不是好事,与杨将军的想法也相悖。”李敬澜摇头,“如今百姓渐渐相信了谣言,觉得杨将军大逆不道,想救杨将军怕是有点难了。”

    李从文啪的一声把书合上,身子前倾对着他爹挑了挑眉,“爹,其实要我说救杨叔很简单。”

    李敬澜也挑了挑与李从文颇为相似的眉毛,“哦?什么办法?”

    李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