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皱了皱眉头,虽然属下人都在竭力劝服他,但他一时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刚才张既过来找自己,例行向自己汇报完三郡的财政数据后,便告诉自己他已经与青州一位大商人联络上了,他已经答应同对方建立起长期的贸易合作。
张绣当时就表示了反对,原因无他这个青州大商人极有可能是赵二所指使的,其目的也肯定是为了来赚关中的钱,好充实青州的府库。
张绣身为穿越者,对于同样是穿越者的赵二有着本能的竞争、甚至是斗争心态。他是十分不愿意对方超过自己,亦不愿意同他有任何的合作关系。
而现在他居然公然派人过来,要赚走自己的钱,自己就更不可能答应了!
于是张绣唤来了杜畿和贾诩,希望这两个人能够提出不同的意见,却没想到他们两个人也极力支持张既。这就令张绣感到很头疼了。
贾诩看张绣皱眉,便问道“光北对此有何疑虑,尽管可以说出来,我们几人自当竭力为你解忧!”
张绣便叹气道“这……对外贸易可以缓解我军问题,我自知之。只是……一定要同青州贸易吗?”
贾诩猜到了张绣的顾虑,试问道“光北可是担忧此事进行下去,会增长对手的实力?”
看到张绣点了点头后,张既便劝解道“主公大可不必担忧这个。自古以来,贸易讲究的就是合则生利。两家合作,固然对对方有好处,但又何尝不是对我方有好处呢?若只为遏制对方发展,而放弃自己发展的机会,岂不是因噎废食?”
杜畿则从另一个角度劝道“主公,现如今天下之形势,恰如战国之七雄分立。我方身处关中,正似那强秦,强秦之所以能够成功,固然有其军力强悍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它外交策略得当所致。所谓‘远交近攻’是也。现在青州与关中之间,隔着袁冀州、曹兖州两大诸侯。则袁曹即为敌人,而赵青州即为朋友。我军有先秦之捷径不走,何必要另辟蹊径呢?”
张绣仍然没有放弃坚持“但是……这远交的对象……并不只有青州一家吧?”
杜畿解释道“但是现在能够合作的,就只有青州一家了。青州与幽州、扬州等地不同。虽然幽、扬等地与我们之间确实是‘远’,但也仅仅是远而已,由于间隔袁、曹,导致双方之间既难以发生军事冲突,亦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而青州与我们虽然同样间隔袁曹,但却有黄河水路与我们联通。那赵双飞与袁本初签订有《平恩条约》,与曹操建立了姻亲关系。故而青州的商队在黄河上行驶时,可以不受两家中任意一家的阻挠,使钱货轻松来往东西两地。”
张绣又问“那是否也意味着,他们的军队也能顺着黄河过来?”
杜畿否定道“并不然。虽然之前十八路诸侯讨董时青州军就是从黄河逆流而上,杀奔雒阳。但彼时与此时不同,彼时黄河沿岸皆为其盟友,而此时黄河两岸之袁、曹却皆与青州是敌对关系。若只是商船通过,两家受条约限制自然不会阻拦,但若是军队通过,两家都不会坐视不理!”
张既亦补充道“而青州现在主动联络我们进行贸易时,也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诚意。他们在来这里的同时,还带来了一批粮食过来。并答应只要我们同意合作,这批对我军而言极为珍贵的粮食,就会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我们,丝毫不怕我们拒绝后,他们会白跑一趟。要知道粮食这东西,本来利润就不高,在运输的过程中损耗又极大,若是我们不答应,他们的亏损可不小!”
又道“之后,他们又提出以后贸易时,都可以用无文小钱支付,虽然不是按照面额,而是按照成色来算。但也可以大大缓解关中的劣钱问题。要知道其他地方的商人,就算我们肯以数倍的价格同他贸易,对方也绝不会接受这种劣质小钱的,他们只认建武五铢或者四出五铢!”
董卓迁都长安后,曾经把长安城这里的十个巨大铜人熔了,铸成小钱。
这十个铜人可是大有来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当时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固自身统治。而下令全国各地,把所有民间的兵器都收缴上来,铸成了十二个巨大的金人。当时铁器并不普及,民间武器多为铜制,故而十二金人其实是十二铜人。
《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
在汉朝建立后,就把这些铜人迁徙到了附近的长安城。直到董卓迁都长安后,为了敛财,而把这些铜人都给熔了铸钱,只留下两个铜人没动。
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市场上商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盲目发行大量的货币,就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变得值钱,而“钱”却大幅度贬值,造成物价飞涨。
而董卓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还做了更过分的事。他并没有正常铸钱,而是大肆发行劣币,铸的铜钱质量奇差,无内外廓,“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