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样的板甲,能让我和我的士兵,在城墙上多坚持一倍的时间。”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眼神亮了起来。
他走到陈默面前,语气里带着急切:“陈默使者,感谢朱祁镇陛下的慷慨。只是……大明远在东方,为何会突然向我们伸出援手?”
陈默从怀里掏出一封折叠的丝绸信笺,双手递了过去。
“陛下,这是朱祁镇陛下的亲笔信,里面详细说明了我大明的来意,还有陛下为贵国解决困境的建议。”
君士坦丁十一世接过信笺,指尖触到丝绸的质地,心里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他展开信笺,上面是用墨写的汉字,旁边附有拉丁语的译文。
朱祁镇的字迹算不上工整,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字里行间没有丝毫大国的傲慢,反而满是真诚的建议。
“君士坦丁十一世陛下亲启:
朕闻罗马帝国乃西方文明之根,奥斯曼蛮族恃强凌弱,围困贵都,朕心甚忧。
昔年,朕曾为瓦剌所俘,深知国破家亡之苦,故遣使团携薄礼而来,山高路远,愿为贵国略尽绵薄之力……”
君士坦丁十一世捏着书信,手指微微颤抖。
他知道眼前的困境有多艰难 —— 奥斯曼军队有几十万人,而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只有八千,这还是算上朱斯提尼亚尼的雇佣兵。
城外的鲁米利亚堡截断了粮道,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队因为害怕奥斯曼人的报复,已经很少来贸易。
更糟糕的是,城里的人还在因为教义争论,无法团结一致。
让他稍微宽慰的是,前段时间,有许多来自野蛮之地的雇佣兵来到了这里。
不过,说雇佣兵也不合适,他们根本不需要报酬!
他们的目的,仅仅是报仇!
那是东斯拉夫人的哥萨克,也是他眼中的异端。
不过,眼下他可顾不上这些了。
这些人人数不多,断断续续,每次只有几十乃至上百人。
有中年人,也有老年人,但更多的是两眼放光,面露狂热的小伙子们。
他们直言不讳,要用手中的剑和盾,守护他们的圣城!
除了这个原因,奥斯曼支持克里木汗国,后者长期欺压基辅罗斯,甚至多次攻破大公国,也是一笔历史旧账!
陆陆续续,他们的人足有七八千。君士坦丁十一世不敢完全信任,因为他生怕被异端鸠占鹊巢。
可是,眼下朝不保夕,一切也顾不上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听了他们的建议,与西方圣城和解,除了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雇佣兵,陆陆续续,也收获了两三千十字军战士。
可是,时间不在自己这边。
虽然已经达成和解,西方圣城也有许多声音力主支援,可是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毕竟,君士坦丁堡还没丢失嘛。
而且,即便和解,也是异端。
东方有句古话,破镜不能重圆。
……
君士坦丁十一世收回思绪。
他接着往下读,眼睛越睁越大:
“朕闻贵国困境有三:一为粮荒,二为兵少,三为城防不固。朕有三策,愿为陛下献上:
其一,解粮荒之策。
可遣使者前往威尼斯,许以香料之利。
朕此次所赠胡椒、肉桂,可先分与威尼斯等商人,换取粮食。
同时开放君士坦丁堡的港口,允许威尼斯等商船自由进出,承诺战后给予其十年的贸易免税权。威尼斯人重利,必不会拒绝。
其二,补兵力之策。
陛下可派人联络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希腊人部落,乃至其他非奥斯曼人部落,许以重利,吸纳兵员。此举至少可以牵制奥斯曼。
还可以建立长期商贸渠道为由,捆绑威尼斯等地商人利益。商人重利,东方货物奇货可居,全看陛下如何利用。
其三,固城防之策。
贵国的狄奥多西城墙虽坚固,但多处已有破损。
可用夯土加固城墙,以糯米汁混合石灰、黄沙,抵御炮击与投石器有奇效……
另外,朱斯提尼亚尼将军乃难得的良将与勇士,朕赠其板甲,望其能率领士兵守住城墙要害。”
信的最后,朱祁镇写道:“朕知大明与拜占庭相距遥远,无法派兵相助。但大明海军正迅速发展,三五年之内,便可派足够的力量来协助陛下。”
“另外,朕修书奥斯曼君主,劝其以和为贵……”
“最后,注意金角湾,舰船可以上岸,谨防旱地行舟!切记,切记!”
“愿陛下能团结民众,坚守待变,他日若贵国解围,朕愿与陛下互通有无,共护文明。”
君士坦丁十一世读完信,久久没有说话。议事厅里静得能听到窗外的风声,大臣们都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