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天可汗,从留学瓦剌开始 > 第251章 日月矿场!

第251章 日月矿场!(1/2)

    “役期内管饭、给点玉米种,要有一定报酬。对于干活突出者可予以适当奖励,比如更多食物,更多休息时间,或者监工岗位……”

    “同时,我们控制他们的水渠和村落,如果有人逃亡,采取连坐制,对村落、他们的亲人以及酋长进行肉刑、烙印等处罚!”

    “同时,掐断他们的水源,烧毁他们的房屋,摧毁他们的梯田!”

    “如果有人反抗,整个村落夷为平地,所有人,一个不留!”

    指令下发,一群参谋根据朱全忠定的方向进行细化,最后又进行了一些调整。

    总之,除酋长家庭外,所有成年印第安人男子必须服役,按壮丁人数征发,每次不少于全村壮丁三分之一,由酋长抽签决定,矿场就近,时限为四个月。

    这比历史上,西班牙殖民者的制度稍微宽松,后者规定每天挖矿18-20小时,因此死亡率极高,甚至达到五分之四!

    这么高的死亡率并不符合大明的利益,因此,朱全忠再三叮嘱,半年损耗率一定要在50%以下,最好控制在25%到30%之间。

    可持续竭泽而渔,让土着安心遵从一个秩序,同时借库里的手管降民,可以在秩序稳定的前提下,让矿产增加、土着人口缓慢减少。

    不出十日,一箩账簿就送了上来。

    再过了几天,新的矿工纷纷奔赴矿场。

    安第斯山脉深处,一处银矿场。

    这个矿场银矿石纯度很高,在大明堪称富矿,在印加却只能说普通。

    但这是目前开发程度最完善的一座矿,距离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并不遥远。

    朱全忠将其命名为日月矿场。

    不只是因为山巅能看见日月同辉,更是因为他们从大明而来!

    一些土人传言,银矿底下,藏着太阳神的宝藏。

    矿场管事王百户,手下一百明军监工。

    很快库里们便征调了三千劳力。

    入矿那日,天刚亮,三千印加劳力就被库里们领着,背着铺盖、提着陶罐往日月矿走。

    他们大多是二十来岁的男丁,有的还带着石锤——是印加人原本挖石头的工具。

    可到了矿场,明军却给他们发了新家伙:铁镐、铁钎,还有竹编的矿筐。

    “这铁家伙比石锤好使。”

    一个叫库玛的年轻劳力掂了掂铁镐,镐头泛着冷光,比他家里的石锤沉,却更锋利。

    他有点激动,又有些惴惴不安,不知道接下来是何种命运。

    矿道入口在山腰间,明军已用松木搭了门框,门框上立着块木牌,用印加象形文字和汉字写着:“米塔役,日采银砂十斤,完不成不得歇。”

    王百户站在入口,手里握着鞭子,盯着劳力们:“进去后听库里的,按记号挖,不许乱走,塌了矿道,你们都得埋在里面!”

    库玛跟着人群走进矿道,里面黑漆漆的,只有每隔几步挂着的火把,火光摇曳,照得矿壁上的银线闪闪发亮。

    矿道不宽,只能容两人并排走,头顶用松木架着横梁,横梁上还缠着藤蔓。

    这是为了缓冲矿壁的压力,免得塌方。“按组来,每组十人,挖的矿砂装筐,由两人往外运。” 领路的库里是个叫帕查的老人,他曾替印加王管过梯田,如今替明军管劳力,手里也拿着根短棍,“都记着,十斤砂,少一斤,晚上就没玉米糊吃。”

    库玛和另外九个劳力被分到第三组,他们的矿段在矿道深处,壁上能看见明显的银线。

    他举起铁镐,对着银线处砸下去 ——“当” 的一声,铁镐嵌进矿壁,比砸石头省力多了,他再一撬,一小块带着银砂的矿石就掉了下来。

    旁边的人赶紧捡起来,放进竹筐里。可没挖多久,库玛就觉得胳膊酸了,矿道里又闷又热,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流,滴在矿壁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快挖!别偷懒!” 帕查走过来,用短棍敲了敲库玛的矿筐,“才挖了三斤,太阳还没到头顶呢!”

    库玛咬咬牙,又举起铁镐,他知道,完不成定额,不仅自己没饭吃,还会连累村里的人。

    库里说过,哪个组完不成,他们村的水渠就会被堵三天,田里的玉米就得旱着。

    矿道外,另一批矿工们正忙着淘洗银砂。

    矿场旁边有条小溪,他们挖了十几个土坑,把矿砂倒进坑里,再往坑里灌水,用木耙来回搅动,泥土顺着水流走,剩下的就是亮晶晶的银砂。

    负责淘洗的是个叫老周的大明工匠,他原本在云南开过银矿,知道怎么提高出银率。

    “你们看,这银砂重,会沉在坑底,多搅几遍,别让泥土裹着银砂走。”

    老周教几个印加人淘洗,一个年轻的土着拿着皮鞭,一边赔笑小心翻译,一边用鞭子恐吓这些矿工。

    矿工很笨总掌握不好力道,老周急了,夺过木耙自己搅。

    “慢着点!跟你们种玉米似的,得顺着劲来!”

    老周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